科举制的创立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的社会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⑵了解与科举制有关的进士、明经、殿试、状元等相关历史名称和知识点。⑶了解科举制的创立对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及对后世中国产生的巨大影响,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延伸,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得到提升。⑷了解科举制度对世界文明社会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科举制的学习,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科举制的诞生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是隋唐社会繁荣和文化绚丽的因素之一,是符合当时社会发展需要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2重点难点1、重点:科举制创立和逐渐完善。2、难点: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并对科举制进行客观评价。3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科举制的创立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导入新课:师问:“我们在选拔班委和三好学生时要求很高,其中很重要一条必须成绩优良、有真才实学。良好成绩的取得与一次次的学生答:隋朝。学生答:文帝、炀帝。学生答: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方法选拔官员。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发表看法,老师要多肯定多表扬,最后引导到要讲述的新课上考试是分不开的。提到考试,我们每位同学都可谓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我们知道考试是今天社会对人才的一种较为公平选拔方式。那我们知不知道在古代社会是如何选拔人才的呢?提出问题:古代社会是如何选拔人才的?由此导入新课。讲授新课: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一、科举制的诞生师问:科举制是在哪个朝代诞生的?师问:科举制在隋朝的诞生与哪两位皇帝相关?师问:文帝和炀帝分别为科举制诞生做了哪些工作?师问:你知道隋时当时录取了哪些人?师问:“隋朝为什么要采用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老师补充:科举制创立前,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高官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说要做高官必须同时具备①本人要出自高门权贵家庭。②还必须有地方官员和高门权贵推荐。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是不能做高官的。这样选拔官吏的实权并没有控制在朝廷手中。而科举制与它的本质区别是:普通读书人和贫穷人家的子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令各州推举人才,参加考试,合格可以做官。学生答: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正式诞生。学生答:房玄龄、孔颖达等。学生答: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任官。学生答:从此门弟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学生答:唐朝。学生答:唐朝科考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重要。讨论:大诗人李昂、李白、杜甫等参加过科举考试吗?中过进士吗?学生答:唐太宗、武则去。导课,联系现实,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此进入本课学习。让学生找知识点,回答出知识点,以增强学生的感观认识并落实课本基础知识。学生当堂识记基本史实。帮助学生提炼知识,以形成知识体系。启发学生结合课本内容来回答。学生回答时很可能只注意事情的情节而忽略事情的条理性,教师应进一步补充和理顺。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表扬。过度要有衔接,导课要自然,讨论可用小组抢答的的考试,这样就扩大了选官范围,选官权力也就牢牢控制在中央手中。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科举制的创立。师问:隋朝科举制虽然规模不大,还不完善,但却有着重要意义。那么,科举制诞生有什么意义呢?(过渡)师问:科举制的完善是哪个朝代完成的?二、科举制的完善师问:唐时科举考试的科目,以哪两科最重要?(简介)常设考试科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明字、三史科、开元礼科。以进士和明经科最为重要。师问:唐朝科举制的完善与哪些皇帝有关?师问:看书、讨论并归纳他们分别为科举制度的完善做了哪些贡献?(组织学生分别介绍状元、榜眼、探花)打出图片“大雁塔”和“曲江池”。老师讲解或由学生从收集的资料里得出内容:进士及第是一种高荣誉,人称“登龙门”。新进科进士聚集在京城长安曲江参加国宴,在曲江垂帘观看。高门权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