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两伊战争一、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矛盾重重的邻国1975年两伊谈判达成协议;1979年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什叶派与逊尼派在阿拉伯河主权归属上的分歧;宗教派间的矛盾;库尔德少数民族问题达成的协议未能实现的原因;宗教派别矛盾与两国领导人的个人恩怨归纳综合尽管造成两伊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并且十分复杂,但仅靠战争一种方式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战争给两伊、中东地区乃至世界局势的稳定带来了负面影响;这再一次证明,战争不是解决国家间矛盾的明智选择两伊战争的经过1980年9月两伊战争爆发;到1981年9月前双方处于相持阶段;1982年7月伊朗攻入伊拉克领土,双方开始“袭船战”和“袭城战”;1988年8月停火1982年后,伊朗拒绝伊拉克停战要求的原因;“袭船战”和“袭城战”的影响探究两伊攻守战略态势转换的条件对比分析两伊战争的教训和影响造成的经济损失,对中东局势的影响两伊战争为什么会造成中东国家的分裂,怎样导致新的军备竞赛探究两伊战争给两国、中东地区和世界局势带来的负面影响归纳分析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用心爱心专心12.教材分析与建议重点两伊战争的教训与影响。用心爱心专心2难点宗教教派分歧与战争的起因。教材内容分析和建议本课介绍了两伊战争的起因、经过以及它带来的教训与产生的影响。像其他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一样,两伊战争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与前面讲过的中东战争、印巴战争有相似之处。但不同的是,引发两伊战争的宗教因素并不是源于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的矛盾,而是源于同一种宗教中的不同教派分歧。这使我们在认识引发局部战争原因上,眼界要更宽阔。两伊战争既给两伊自己带来巨大损失,留下了惨痛教训,也为中东局势和世界局势增加了不稳定因素,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有关本课的内容有较多的文字材料和可视材料,教师可以适当补充到讲述中,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在分析战争原因和总结教训和影响时,可以采用分析和归纳、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从更深的层面认识两伊战争的特殊性,培养历史理性思维能力。本课引言采取一种“倒叙”方式,从两伊战争结束时的一个场景切入,表现了两伊人民希望停止战争,享受和平安定生活的强烈愿望。这种愿望流露得越强烈,说明他们对战争带来的痛苦和不幸感受越深。这也是一种“反衬”,由这种“反衬”,通过一两个疑问句,如“为什么人们对这场战争的结束如此欢欣鼓舞,兴奋不已?”“这场战争是怎么发生的?”就可以自然地联系到这场战争以及它的起因,从而导入正文。建议教师抓住“倒叙”和“反衬”做文章,设计导入。第一目“矛盾重重的邻国”中,首先介绍了伊朗和伊拉克交界情况和宗教属性,并对它们之间的这场战争做出了评价,突出了两个“最”字。之后,主要介绍了两伊矛盾的方方面面,说明了它们之间矛盾的复杂性。本目基本上是从领土、教派、民族、国际因素四个方面展开的。1.领土争端。两伊之间最突出的领土争端源于阿拉伯河的划界问题。阿拉伯河是由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汇流而成,最后注入波斯湾。全长205千米,其中100千米在伊拉克境内,10千米为两伊界河。围绕这条河的争夺由来已久。历史上,奥斯曼帝国和波斯帝国曾在阿拉伯河一带展开激烈争夺。后来,英、俄等国也把争夺的触角伸到这里,插手阿拉伯河的划界成为它们体现自己势力存在的一种方式。1913年,在英、俄裁定下,奥斯曼帝国和波斯帝国签订了《君士坦丁堡议定书》,一年后确定了在阿拉伯河上的边界走向。除一段外,两国边界都以靠近伊朗一侧的浅水线为界,整条河流的主权属于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解体后,该河的主权归独立的伊拉克所有。1937年,两伊通过条约对边界做出调整,在伊朗的阿巴丹附近两国边界以靠近伊拉克一边的深水线为界。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和石油资源日益重要,伊朗和伊拉克的竞争趋于激烈,伊朗越来越不能忍受这一重要油运航道为伊拉克所控制。1969年,伊朗国王巴列维单方面废除了1937年条约,导致两国断交。1975年,双方一度达成协议,同意以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线为两国水上边界,为此伊朗应让出原属伊拉克的部分地区共300平方千米,作为伊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