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2辨析类习题解题技法辨析题难度大、要求高、区分度强,是考查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最充分的一种题型,是部分省份高考的必考题型。从呈现方式看,部分辨析题明确指出辨析要求,部分只是要求对某些观点和做法等进行评析、评价、点评等;从观点内容看,主要有全对全错型(思维简单,极少出现)、正误混合型、附加条件型、内容片面型、复合型(某几种类型的复合)等。题型特点:答好辨析题,前提是找全论点,关键是找准辨点,原则是先辨后析,必要时有所评判。辨:对辨点下判断(有时候也可以渗透在“析”中),说明各论点或辨点正确还是错误,或什么条件下正确,什么条件下错误。析:即对各论点或辨点进行理论分析,用原理说明正确性和错误性,并对错误论点加以更正或对片面的论点进行补充。评:指明坚持正确观点的意义,揭露错误观点的错误实质、危害、思维缺陷、理论焦点,对整个试题进行评判时要注意科学性。1、正误混合型辨析题的解法: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既有正确的一面,也有错误的一面;二是前提正确,结论错误,或反之。其解法是:首先,指明正确的一面,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之所以正确的理由;其次,指明错误的一面,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之所以错误的理由并加以更正;最后进行概括总结或点题结论。【典例导悟】(2010·福建文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材料一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孟子·尽心下》“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唐太宗《贞观政要·君道》“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军,君末也,民本也。”—谭嗣同《仁学》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民”。“坚持以人文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10日)专家点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时间,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突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间的深入而不断丰富。有人认为,“民本思想和’以人为本’的产生都是与当时的社会条件相适应的,其政治运用的目的根本上是一致的。”请你运用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的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价。【思路点拨】考查文化模块中的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属于辨析类问题。答题时,既要肯定“民本思想和’以人为本’的产生都是与当时的社会条件相适应的,又要分析“其政治运用的目的根本上是一致的”这一论点的错误性。【答案】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觉“以人为本”都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产物。传统的民本思想是剥削制度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基础上。②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传统的民本思想有利于缓和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根本上是为了巩固剥削阶级的统治。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实践促进了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根本上是为人民服务。(2009•广东政治)休谟说:“除了对知觉而外,我们对任何事物都没有一个完善的观念”,他认为“物质实体的存在与否是人们的经验不能解决的”。辨析:客观事物在人的意识之外,是人无法认识的。【技法训练】【解析】从辅助材料可以看出休谟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其次从辨题来看,认为客观事物在人的意识之外是正确的,但认为人无法认识是不可知论的观点,否认了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本题辨点有两个:客观事物在意识之外、人无法认识客观事物,属于正误混合型辨析题,要注意适时作出评价。【答案】(1)休谟的观点是不可知论的观点。(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够为意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