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秦始皇和汉武帝同样是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的统治者,为什么对儒学的态度却截然相反呢?2、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阅读教材第一目思考:(1)汉武帝即位后,为什么要由“无为到”有为”?1、从“无为”到“有为”边境不宁(匈奴)地方割据势力威胁阶级矛盾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矛盾(2诸子百家中哪一政治学说或哪一派的治国思想适应汉武帝的统治需要?①法家:①有利于加强专制集权,完全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②易导致暴政,不适应形势的发展②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②墨家:③道家:④儒家:①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董仲舒传·汉书》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请思考:(1)根据材料一至三,并结合教材相关内容,董仲舒提出了哪些观点?(2)这些思想是如何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3)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与先秦儒家思想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春秋繁露》“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春秋繁露·深察民号》材料二:“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与天同者,大治”,天降祥瑞;“与天异者,大乱”,天降灾祸。“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天人三策》材料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深化·探究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过程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1)全面肯定思想。(2)起用文学儒者人参政。3)兴办,让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2、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1)规定五经:汉武帝规定;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为“五经”。从此教育被儒家垄断。(2)兴办学校在中央设太学,由负责教授,考试合格可到政府。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提高了的地位。初步建立了。使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的地位。新儒学太学儒家经典博士《礼》《易》《春秋》《诗》《书》地方教育系统独尊做官①主要主张;a、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b、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赋.d、针对统治秩序问题,提出“三纲五常”.③与先秦儒学的关系: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家、阴阳家等思想。(继承和改造了先秦儒学)②适合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形成封建大一统局面的需要,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过程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1)全面肯定思想。(2)起用文学儒者人参政。3)兴办,让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2、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1)规定五经:汉武帝规定;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为“五经”。从此教育被儒家垄断。(2)兴办学校在中央设太学,由负责教授,考试合格可到政府。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提高了的地位。初步建立了。使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的地位。新儒学太学儒家经典博士《礼》《易》《春秋》《诗》《书》地方教育系统独尊做官学生小结:春秋:应运而生春秋:应运而生战国:成为大宗战国:成为大宗秦朝:遭打击秦朝:遭打击西汉初期:逐渐复苏西汉初期:逐渐复苏汉武帝时:---------------------------------------正统思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的思想学术在不断的相互渗透、改造,以适应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同时又将反作用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董仲舒改造儒学假设你是生活在中国汉武帝时期的古人,根据你的切身感受,你如何看待“罢黜百家,独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