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凋.谢(diāo)潭柘.寺(zhè)屋椽.(chuán)落蕊.(ruǐ)B.细腻.(nì)平仄.(zē)椭.圆(tuǒ)歧.韵(qí)C.文钞.(chāo)橄榄.(lǎn)嘶.叫(sī)普陀.(tuó)D.鲈.鱼(lú)鲑.珍(xié)驯.鸽(xùn)譬.如(pì)B解析此题考查字音的识记。B项,“仄”应读“zè”。2.下列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1)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________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________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________来的。(2)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________还觉得有点儿落寞。A.关于感觉感触并且B.对于感触感觉并且C.关于感觉感触况且D.对于感触感觉并且解析“关于”表示关涉,“对于”表示对象。此处应为“关于”。“感觉”,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通过感观在人脑中引起的反映;“感触”,跟外界事物接触而引起的思想情绪。此处前一个应是“有感觉的动物”,后一个应是“引起……感触”。“并且”,表示并列;“况且”,表示进一步说。此处应为“并且”。答案A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组是()A.阅读文章,常常是把筛选、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目的,或汲取观点,或搜集论据,或感受文章情感。B.有了这“散文的心”,然后方能求散文的体,就是如何能把这心尽情地表现出来的最适当的排列与方法。C.《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及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D.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是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解析A项,“把”应为“以”;C项,成分残缺,应在“深切的眷念之意”之前加上动词“含有”;D项,缺少主语,把“像花而又不是花的是一种落蕊”改为“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答案B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春夜,一轮晕月映着灿烂的垂樱,这就是闻名于世的园山夜樱花。我早就神往于这般美景了。这天,我赶到园山公园的时候,还见不到月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花仰望着月,月俯视着花,瞬间,一切都陡然静止下来,在这清丽的天地间只有月和花。①近景是一株身着淡红色盛装的垂樱树②远景是暮色苍茫的东山③山顶上渐渐发亮,月亮悄悄地升上淡紫色的夜空④地上竟然没有一瓣落花A.④①②③B.①④③②C.②①④③D.①②③④解析这一段文字叙述了月亮的变化(时间)以及眼前所见景色(空间),从“还见不到月亮”之时所见的“远景”到“近景”再到“地上”,视角从上到下;从“暮色苍茫”到月亮升空,时间在向前推移,因此答案为C项。答案C二、文本阅读(18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5~8题。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5.“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