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选修6请大家一起来观察和分析一下它的含义。1.树形:(1)表示全民义务植树3~5棵,人人动手,绿化祖国大地。(2)五棵树可会意为“森林”,由此引申连接着外圈,显示着绿化祖国,实现以森林为主体的自然生态体系的良性循环。2.文字:表示每年3月12日为中国植树节。我国为什么要全民动员,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森林具有吸烟滞尘,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牧场;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作用。植树造林是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最佳措施。一、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实践活动】1.很多国家有自己的植树节,请查找3个以上国家的植树节日期。2.我国的植树节从何时开始?3.参加一次由学校或社区组织的植树活动。【思考】为什么要设立植树节?设立植树节的意义是什么?植树节,是各国为了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促进国土绿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通过立法确定的节日。世界上最早设立植树节的是l872年4月10日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据联合国统计,现在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设立了植树节,如英国为11月6日、泰国为9月24日、澳大利亚为5月的第一个星期五。中国有过3次植树节改革,第一次是辛亥革命后,于民国四年(1915年)确立每年的清明节为植树节。第二次是民国十九年,确定每年的3月12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周年植树日”。我国现在以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是1979年2月经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决定的。“美国的‘罗斯福工程’与中国的防护林工程”,都是人类通过植树造林防治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的伟大实践。特别是美国的“罗斯福工程”,更是人类保护土地资源,治理土地荒漠化最成功的典范。【阅读】阅读课本第34~35页材料“美国“罗斯福工程”与中国防护林工程”【思考活动】1.美国“罗斯福工程”对我国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有何借鉴意义?2.我国在治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方面还需要作哪些努力?【阅读思考】阅读课本第35页材料“减少水土流失的耕作方法”,了解各种耕作方法的特点及适合地区。采用各种耕作方法时,要注意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防风林主要适合平原和滨海地区,梯田适合南方山区,带状耕种和等高线犁地适合北方缓丘岗地。【探究活动】通过网络收集有关资料,了解中国政府近年来在治理水土流失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二、科学开发和整理土地,保证耕地持续供应【课前实践活动】A.观察所在地最近几年的耕地面积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B.调查增加耕地的来源,是开发新耕地,还是平整沟坎、复垦废弃地。【阅读思考】阅读课本第36~39页四则材料:“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造成的荒漠化”、“旧村归并、退宅还耕潜力大——来自正阳县的经验”、“我国将通过开发整理土地补充耕地274万公顷”,结合当地情况,思考:(1)开发土地资源的主要途径有哪些?(2)开发土地资源应注意哪些问题?(1)开发土地资源的途径有:①加大开发耕地的力度;②平整荒废的土地资源。(2)土地开发要与区域的生态环境相协调。既要严格保护耕地,加大开发耕地的力度,又要防止盲目扩大耕地面积,忽视生态条件限制的不科学行为。【自主学习】自学课本第37页正文内容,说明土地平整和土地复垦的不同。土地平整,是指通过平整土地,增加农用土地,特别是增加耕地的面积,提高耕地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土地复垦,主要是针对工矿生产建设挖损、塌陷和压占等造成破坏,废弃了的大量土地,通过土地复垦,恢复土地的生产功能。【阅读】阅读课本第38~39页材料“煤矿塌陷区土地复垦模式”,了解矿区土地复垦的几种模式。【探究活动】1.试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讨论什么是“宜耕土地”。具有足够肥力的土地就可以开发成为耕地吗?为什么?2.我国耕地资源十分紧缺,为什么还强调要营造植被(森林、草地)?你能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谈谈林地(草地)和耕地之间的关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