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了一个“化学与生活”的结合点【引子】“化学与生活”课程不应该仅仅是科普课,更重要的,应该鼓励学生动手实验,渗透知识体系,用化学知识理解生活、解释生活,同时在生活中学习化学,完成提升科学素养的过程。上课前,我苦于找不到好的素材——课本上的素材,有一些,学生都很熟悉了,讲了学生不愿意听;有一些,只能是课件图片展示,却无法做演示实验,学生看了容易忘;还有一些,学科难度大,脱离了必修课程的内容,只能读一读文字,具体的化学知识难以抽提。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长时间。有一次在洗手间,我不经意瞥见了茕茕孑立的一个84瓶子,上面醒目的“次氯酸盐”几个字,却突然刺激了我的神经。我意识到,素材有了!我尝试以84消毒液这种生活中常用的消毒剂为知识载体,辐射并渗透它所能涉及到的高中化学学科的各个问题,将多个重要知识点整合,为“化学与生活”课程教学做有益的探索。前段时间,我把它发表在了《化学教学》的2010年第8期上。【课堂设计思路】先展示视频和图片,介绍了84消毒液的许多用途,包括防疫应用等(比如非典时期,大量使用84消毒液)。以此为载体,按照三个问题组的提示进行实验探究。1[问题组一]猜测84消毒液的酸碱性。用PH试纸验证之。根据84消毒液的PH值,推测加入FeCl3后的实验现象,实验验证之。学生通过PH试纸测定,84消毒液呈碱性,即溶液中存在大量的OH-。这是由于NaClO为强碱弱酸盐,可以发生水解,水解显碱性。学生推测往84消毒液中加入FeCl3溶液会产生红褐色沉淀。实验现象确实如此。[问题组二]结合课前阅读材料和“问题组一”,推测将84消毒液滴入FeSO4溶液会有什么现象?并用实验验证。学生热烈讨论,得出推断:84消毒液具有强氧化性,且该溶液显碱性,所以把它加入FeSO4溶液中会出现红褐色沉淀Fe(OH)3。经过实验,发现84消毒液滴入FeSO4溶液会迅速产生大量红褐色沉淀Fe(OH)3。[问题组三]为了解释Fe2+转变到Fe(OH)3的机理,有以下两条路线。哪一条不合适?为什么?路线一:Fe2+—(HClO)—Fe3+—(OH-)—Fe(OH)3路线二:Fe2+—(OH-)—Fe(OH)2—(HClO)—Fe(OH)3先由学生独立思考,并引导其提出两条路线的离子方程式(略),经过热烈讨论,结合“问题一”指出84消毒液是碱性,而“线路一”的实现环境是酸性,故“线路二”比较合理。【本课所涉及的知识点】21.Fe(Ⅱ)与Fe(Ⅲ)的性质以及相互转化《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为《新课标》)对必修一“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中“铁”的学习作了如下要求:“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铁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传统实验是往FeCl2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迅速出现灰绿色沉淀Fe(OH)2,并最终得到红褐色沉淀Fe(OH)3。这是由于Fe(OH)2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的缘故。该传统实验虽为历来强调之重点,但由于实验过程缺乏合适的载体而难以形成探究模式。要使这一重要知识完成“实验探究”,必须选择恰当的探究载体。2.次氯酸盐的强氧化性《新课标》对必修一“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中“氯”的学习作了如下要求:“通过实验了解氯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活动与探究建议”明确指出,要“查阅日常生活中的含氯化合物资料”。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NaClO,选择它作为本文的实验载体符合《新课标》对氯的学习要求,同时可使课堂教学真正与生产生活联系起来。3.盐类水解《新课标》对选修课程中盐类水解的内容标准规定有:“实验测定不同盐溶液的PH,说明这些盐溶液呈酸性、中性或碱性的原因”。3本文以84消毒液为实验载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NaClO发生了水解而使溶液显碱性,让学生提前了解无疑是有利于今后的学习的。【教学设计反思】1.课堂教学要围绕《新课标》。《新课标》要求化学教学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视野”,“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要“突出化学特征,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还要“重视探究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这就要求化学课堂教学必须精选与时代紧密相关的知识载体,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2.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