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宋元文明【阶段特征】宋元时期,政治上由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逐步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科技领域内的发明创造出现高峰,文化继续发展,理学形成,市民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涌现,是中华文明继续发展阶段。9079601127127613681271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元朝政事堂、枢密院、三司行省制、宣政院纺织业、冶铁业、陶瓷业、宋朝“商业革命”四大发明、书法、绘画、宋词、元曲理学【课本内容】必修1专题一第三课(相关内容)必修2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相关内容)必修3专题一第三课宋明理学必修3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相关内容)【知识梳理】1.政治上国家政权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宋代积贫积弱,民族矛盾尖锐,王安石变法(背景,内容,影响,失败原因)未能改变这种局面,汉族政权先后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辽,北宋,西夏并立;南宋与金对峙),最终元朝实现中国古代第四次大统一,建立了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帝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发展和完善:宋朝中央设“二府”、参知政事和三司,削弱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削地方兵权财权,设立知州,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中央集权,解决了长期以来地方与中央的矛盾;元朝创立行省制度,有效地管理地方政府,为后世所沿用,巩固了国家的统一。2.经济上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并超越隋唐水平。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农业上,精耕细作,农产品商品化加强。手工业生产技术和规模进一步发展,私营手工业明显增多;宋出现瓷都景德镇,瓷器成为主要出口产品,元烧成青红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时期;元代新兴的棉织业兴盛。商品经济活跃,商业活动突破了“坊”和“市”的界限,商业活动地点与时间不再受限制;北宋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标志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空前水平;海上“陶瓷之路”兴盛,海外贸易有了重大发展。3.文化上科技发展出现高峰,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传播到世界;宋代理学有了重大发展(二程、朱熹);宋词元曲是主要文学形式;文人画、风俗画各领风骚(《清明上河图》)。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市民阶层的壮大,文学艺术的世俗性多元化增强,突出表现在宋词、元杂剧等成果上。【重点突破】一、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1.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继承: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对“礼”深入讨论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重创:秦朝,“焚书坑儒”正统:西汉董仲舒根据当时社会的需要,吸收诸家理论,改造儒家思想,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主张,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和推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融合: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走向融合理学:宋明时期,儒学在迎接佛教和道教的挑战时期,逐渐吸纳其思想,形成了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二程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朱熹提出“理气论”和“心性论”。明朝中叶王阳明确立“心学”体系,主张“心即理也”“心外无物”,提出“致良知”的学说。批判继承: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明朝后期,李贽对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提出新的思想主张,儒学再度活跃。三位进步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重视工商业发展,对传统儒学加以批判继承,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2.演变3.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它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文明建设;“和为贵”的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和其他社会问题的解决;“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儒家思想的世界影响: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在日本、韩国,在东南亚、欧洲影响巨大,对中国“软实力”的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