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一、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1、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封国制A.都是中央集权制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C.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实行D.都是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2、据《史记·吴王濞列传》记载:“上(汉高祖)患吴、会稽轻悍,无壮王以填(镇)之,诸子少,乃立濞于沛为吴王,王三郡五十二城。”又据《汉书》述评:“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上述材料表明汉高祖分封同姓王的基本想法是A.秦朝残余势力强大,应封王加以防范B.认为孤立无援是秦王教训,封王拱卫中央C.继承者年幼,封王以帮助皇帝治天下D.汉初社会动荡,封王以发展各地农业生产3.下列各项制度,属于汉朝在秦朝基础上沿用并发展的是A.刺史制、封国制B.三省制、封国制C.三公九卿制、郡县制D.一省制、刺史制4.阅读下面的一幅历史地图。此图所反映的历史内容是A.西汉时期监察区的划分B.汉初的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的形势C.西周初年分封诸侯的情况D.唐朝时在边境设置军镇的情况5.(2004全国)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僚的监察、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察举制B.设置刺史C.取消封国D.创设御史大夫6.(2002广东)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到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文中“上”指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7、西汉时的刺史代表中央行使A、监察权B、行政权C、军权D、财权8、刘邦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其目的是A.确立“天下一家”的格局B.巩固皇权,稳定天下C.消灭异姓诸王和功臣D.效法西周,广建封国9、晁错的《削藩策》与主父偃建议实行的“推恩令”在关于削减封国实力的论述方面A.方式不同B.目的不同C.本质不同D.完全相同用心爱心专心110、《贾谊·治安策一》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A.剥夺王国的封地B.推恩令C.夺取王侯的爵位D.继承西周的分封制11.汉武帝削弱相权的主要措施是A.设立中朝B.设立外朝C.广招贤才D.扩大御史大夫权限12.西汉“七国之乱”发生的直接原因是A.地方势力的强大B.中央削夺王国的封地B.开国功臣的反叛D.诸侯争夺王位13.下列关于封国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B.侯国直属朝廷C.封国起了拱卫中央的作用D.封国的出现削弱了中央集权14、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为祭宗庙,要列侯献酎金助祭,以所献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侯106人。这段材料说明了A、汉武帝贪财暴虐B、列侯献酎金的金子有问题C、汉武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汉武帝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15.刘邦封同姓王以保刘家天下,但后来却发生了七国之乱,这说明A.分封制不合时宜B.铲除异姓王失策C.七国势力过大D.中央放松对封国的控制16、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每州设刺史一名。刺史的主要职责是A、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B、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C、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D、加强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管理17、“三公九卿”机构的职能在汉武帝时期演变成为A、决策机构B、执行机构C、审议机构D、监察机构18、汉光武帝改革中央政治制度,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是A、外朝B、丞相府C、御史大夫府D、尚书台19、刘邦建立的政治制度与秦朝相比,最大的差别表现在A.中央机构设置上B.地方制度上C.皇帝权力上D.根本目的上20、西汉时期,刘邦为巩固其统治在地方上实行的制度是A.郡县制B.郡国并行制C.分封制D.行省制21、“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这种情形以汉武帝为例的话,下列哪一项的叙述是正确的?A.重用近臣,攘夺相权,朝廷始分内外朝,丞相属外朝B.尚书被中书取代C.以三公决策,辅政武帝用心爱心专心2D.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制衡以分削相权22、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每一州设刺史一名。刺史的主要职责是A.监察地方诸侯王和官员B.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C.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D.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和管理23、西汉末年与东汉初年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是A由封国、郡县并存演变为郡县制B由州、郡、,县三级制演变为郡县两级制C由郡县两级制演变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