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短文两篇(一)黄鹤楼教学目标: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和语言特色。教学重点: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课前准备:了解江南三大名楼及其成名原因。一、导入新课教师开场白:朗读崔颢《黄鹤楼》诗导入新课:“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是关于黄鹤楼的一首古诗,今天我们则来学习一篇关于黄鹤楼的古文。二、检查预习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其成名原因。(江南三大名楼的名称:江西腾王阁,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补充:滕王阁:传说当时诗人王勃探亲路过南昌,正赶上阎都督重修滕王阁后,在阁上大宴宾客,王勃当场一气写下这篇令在座宾客赞服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滕王阁序》。王勃作序后,又有王仲舒作记,王绪作赋,历史上称为“三王文章”。从此,序以阁而闻名,阁以序而著称。岳阳楼:岳阳楼真正闻名于天下是在北宋滕子京重修、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以后。滕子京无愧为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名臣,他认为“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于是,他便请当时的大文学家范仲淹写下了名传千古的《岳阳楼记》。斯文一出,广为传诵,虽只有寥寥369字,但其内容之博大,哲理之精深,气势之磅礴,语言之铿锵,真可谓匠心独远,堪称绝笔。其中尤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成为千古名言。自此,岳阳楼更是名扬中外。以后历朝历代的诗人作家在此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文。如虞集、杨维桢、杨荃、李东阳、何景明、袁枚、姚鼐等都曾来把酒临风,登楼吟咏。黄鹤楼:至唐朝,其军事性质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已成为千古绝唱,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三、整体感知教师指导语:通过刚才大家的发言已经初步了解了中国的三大名楼,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完成以下学习任务。1、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2、翻译课文①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课文页下注释自己翻译课文内容。②学生互相质疑提问。③检查翻译情况,纠正错误。3、说说你对黄鹤楼的总体印象或感受。(学生自由发言,可从外观和建筑的特点等方面来谈。)四、精读评析1教师指导语: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课文的内容,下面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1、集体朗读课文,思考:文章中引用《图经》的话有什么作用?(给黄鹤楼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2、文章最后一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侧面写出黄鹤楼的地位价值。)3、你觉得文章在写作和语言上有什么特点?结合具体的语句加以分析。(学生讨论交流)五、课堂小结教师归纳:课文介绍了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的特点和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板书设计:黄鹤楼地理位置——命名由来——所见所感——地位价值一、导入新课朗读南宋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进到友人的园子了吗?很遗憾,他没能欣赏到满园春色,只看到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但是今天,我们却可以跟着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去一家叫于五的富人的园子里神游一遭。二、检查预习1、组织学生介绍作者张岱。明确:张岱,字宗子、石公,号陶庵,山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2、组织学生多种方式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集体读)。正音:葆生艇子芍药槛啾唧窈无憾三、整体感知教师指导语:刚才我们朗读了课文,扫除了字词障碍,下面我们来疏通文意。1、让学生看注释翻译课文。2、同桌对译课文,把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提出来。3、同学解答疑难,老师点拨纠正。四、精读评析教师指导语:通过刚才的翻译,同学们已理解了文章的内容,下面请大家再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