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第七单元(6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11·珠海模拟)新中国建立后,在外交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维护了中国的独立与主权B.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中国与许多欧洲国家建交C.改革开放后中日两国正式建交D.中美建交后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解析】选A。新中国成立后,采用“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不承认国民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建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从而维护了中国的独立与主权。中美建交于1979年,而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在1971年,D错;B与史实不符;中日建交于1972年,C错。2.“‘一边倒’方针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的提出,是与新中国建国初期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相适应的。”这里的“特定历史条件”不包括()A.帝国主义国家反共反华的局势B.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与苏联的不同寻常的亲近关系C.中苏意识形态相同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要求【解析】选D。A、B、C均是“一边倒”外交政策实施的历史条件。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在外交实践中提出来的,不是“一边倒”政策实施的背景。所以选D。3.“中国和印度曾经达成一项协议。在这一协议中,它们规定了指导两国关系的某些原则……”这个由周总理首先提出的“某些原则”是指()A.一边倒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不结盟原则D.“求同存异”方针【解析】选B。从材料中“中国和印度”“周总理”等信息,可知这是指中国、印度和缅甸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积极发展同邻近国家的友好关系,尤其是东南亚各国。下列各项外交活动与东南亚国家有关的是()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③参加万隆会议④成立上海合作组织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选A。上海合作组织主要是由中国倡议、有中亚地区的国家组成的。①②③都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也都与东南亚国家有密切关系。5.新中国成立头四年,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充当的只是“配角”。但是,不久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却由“配角”变为“主角”,朋友越来越多。导致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由“配角”变为“主角”的主要原因有()①新中国政权的逐步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②“求同存异”方针的正确指导③周恩来等外交家的远见卓识及积极的外交活动④中国逐渐成熟的外交策略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解析】选C。新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个长期积累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①②③④均是其中因素。6.(2011·天津模拟)1949年11月,周恩来指出“外交工作有两方面:一面是联合,一面是斗争”。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工作的“联合”主要表现在()①推行“一边倒”政策②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③推行与亚非拉国家友好合作政策④重视加强区域合作的外交政策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④D.①③【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①③属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与社会主义国家、亚非拉民族国家加强合作的表现。②④则是我国新时期的外交政策,故与题意不符。7.(2011·汕头模拟)周恩来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一次国际会议上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在它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注意。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A.阐述了中国“一边倒”“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C.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打破了会议僵局D.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日内瓦会议,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据题干信息判断,这次会议是日内瓦会议,A是毛泽东提出的,不符合题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故B不符合题意。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故D不符合题意。8.(2011·雅礼中学模拟)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是“无知”“好战”“狡诈”“危险”,到了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