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粤教版必修1教学设计(第二单元传记4“布衣总统”孙中山(节选)))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课文,了解孙中山,了解“布衣”与总统的关系,了解布衣总统的来历及其布衣特色的体现,体会甘于淡泊精神对当代青年的教育意义。2.学习“以小见大”的传记写法。3.理解布衣与总统的关系,布衣总统的来历及其布衣特色的体现。4.掌握“布衣”“剪辫”“睡狮”的特定含义。教学设想《“布衣总统”孙中山(节选)》通俗易懂,故事性强,因此,可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质疑探究”式的学习,先以标题切入,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把握文章整体,然后组织学生小组探讨,从字句段入手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从中体悟伟人的人格魅力,最后,让学生学习借鉴文章“以小见大”的典型写法。拟定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对于孙中山总统大家应该非常熟悉,但对孙中山总统又被称为“布衣总统”,同学们是否也有所理解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就是——《“布衣总统”孙中山(节选)》。让我们跟随着作者陈廷一一起解读“布衣总统”孙中山,了解其来历,了解其布衣特色。(板书:标题和作者,同时让同学们阅读全文。)二、分析和讨论(一)整体分析:从标题出发,结合全文,主要通过三个问题来理解文章内容。板书:“布衣总统”孙中山由标题结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要给我们介绍的传主是孙中山,而孙中山的地位是总统,而且被称为“布衣总统”,是具有布衣特色的总统,来自于布衣,又具有布衣品德的总统。因而,我们主要通过三个大问题理解全文:1.对于孙中山你了解多少?(目的是补充了解传主的基本生平)2.为何被称为“布衣总统”?3.从何体现“布衣特色”?1.对孙中山你了解多少?(通过提问同学解决。)◆出生地: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名字“中山”的来历: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因此得名。◆基本政治主张: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领导过的重大革命: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时孙中山其实不在国内,但是其之前的思想主张、方针政策为革命的爆发奠定了基础)。2.为何被称为“布衣总统”?◆何谓“布衣”?我国是文明古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纺织品的国家之一。用麻织出来的是“布”,而相对用丝织出的是“帛”。布与帛相比,前者质粗而价低,后者质精而价高。由于古代贵族穿帛制衣服居多,庶人穿不起帛而只能穿布,所以布衣成了平民百姓的代称。后来也多以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除外,还有一种“短褐”是用粗毛或粗麻织成的,为穷人所穿。◆“布衣”与总统的关系?对“布衣总统”的理解有二:其一,指总统出身于布衣,源于“布衣”;其二,指具有总统的身份同时具备“布衣”的品德。◆称呼的由来?(主要理解课文1-4段。)文中青年孙中山的有趣故事——与两广总督张之洞的交往故事:平凡为一介布衣却怀有“傲王侯”的大志——“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3.从何体现“布衣”特色?(因同学已预习过,所以先提问。)主要由“衣、食、住、行”四方面体现:提问:孙中山总统甘于淡泊的精神在如今竞争的社会里对青少年还具有教育意义吗?(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二)字词句段分析1.字:(通过幻灯片或课件展示。)籍贯(jí)卤味(lǔ)佳肴(yáo)奢侈(shēchǐ)下咽(yàn)裹脚(guǒ)水泄不通(xiè)2.词:(通过幻灯片或课件展示。)推崇:十分推重崇敬。一介:一个。不知天高地厚:形容见识浅薄,狂妄自大。血气方刚: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水泄(xiè)不通: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好像连水都流不出去。甘于淡泊:心甘情愿地不追求名利。3.句或段:(通过幻灯片或课件展示问题,在同学回答后再揭示答案,只作为参考,答案允许多元。)(1)读3、4段,理解:●拜见两广总督,名片上只印有姓名、籍贯,说明孙中山早年就具有怎样的思想?(说明孙中山早年便有一种强烈的民主意识,不讲究身份,做事低调。)●从孙中山和张之洞的交往中,你认为孙中山具有怎样的品性。而张之洞的态度转变又说明了什么?(孙:早怀大志——傲王侯;不卑不亢。张:虽摆高官架子,但也善识人才。)(2)“总统不是皇帝,而是公仆”体现了怎样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