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童心飞起来!—浅谈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内容摘要:上活小学音乐欣赏课,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获取知识,使学生在音乐的王国里自由的表现,自由的发挥,让童心飞起来!一、声像相融,创设意境,诱发想象。二、声像故事相融,陶冶学生情操。关键词:陶冶情境相融激发共鸣小学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思想教育。音乐不同于文学作品,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也不同于绘画艺术,可以借助色彩线条来展示,但我们可以根据小学生认识直观性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把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知道欣赏音乐是要通过听觉来感受的,要使学生理解音乐形象,首先必须懂得一些音乐基本知识,还须对音乐有灵敏的感知能力。其次音乐欣赏可以使学生扩大音乐视野,积累知识,还能提高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但由于受应试教学模式的束缚,课堂上仍徘徊在重教师讲解、重教材知识传授,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迫当“听众”,个性发展受到了压抑,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首先应搞清师生关系应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而不是讲者与听者的关系,应以素质与个性化的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开放性的课程体系为切入点,以集体的合作性学习为功力,上活音乐欣赏课。如果教学手段单一,方法简单,就产生不了理想的效果。运用多媒体创设诱发想象的情境,促进感知,则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其效果就大不一样了。一、声像相融,创设意境,诱发想象。欣赏乐曲不像学唱歌曲那样,比较形象直观。欣赏乐曲难度比较大,直观性差,再加上学生本身音乐修养不高,审美能力低,生活经验不丰富,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因而对欣赏乐曲中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和情感难以理解,更难产生共鸣。因此,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时,假如学生被动地耐着性子坐在那儿听,久而久之会觉得欣赏很枯燥,缺乏兴趣。教师如果在欣赏乐曲前,利用多媒体创造适合欣赏目的的意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主动去欣赏音乐,则可激发起学生听的欲望和学习兴趣。如在欣赏《我的祖国》(电影《上甘岭》插曲)这一歌曲中,由于学生对歌曲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一无所知,难以产生共鸣。因此,我在引入时运用多媒体课件,选放录像《上甘岭》中的片段来介绍歌曲的时代背景,学生一边听着《我的祖国》这首歌曲,一边看着战士们浴血奋战、英勇献身的动人场面,就较好地体会到歌曲的内涵。又如在欣赏《国歌》时,我不采用直接引入法,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种特定的情境,通过多媒体播放我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手捧奖杯,仰望在国歌声中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的激动人心的画面,通过这些形象、动画声音,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不得不被这动人心魄、扣人心弦的乐曲所渲染,使他们亲身体验到国歌韵律的神圣和庄严,从而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感。接着,我再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名《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背景,它曾在中国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革命斗争中起过巨大的鼓舞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决议,将它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显然,在既定的情景中,又了解了《国歌》的创作背景,再学唱《国歌》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再如在欣赏《草原放牧》时,让学生随着音乐一起看由多媒体软件制作出的蒙古族孩子龙梅和玉荣小姐妹为了保护集体的羊群与暴风雪搏斗的画面,并配上风雪交加、肆虐的声音,学生听的认真,看的仔细,均被眼前的情景所渲染,由此也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欣赏后纷纷表示要向龙梅和玉荣小姐妹学习,学习她们为了集体的利益,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二、声像故事相融,陶冶学生情操。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之一。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能受到美的熏陶,促使思想情感的健康发展。音乐欣赏也是进行思想道德情操教育的重要途经。借用课件结合故事就能帮助学生理解乐曲所表现的情感与气氛,从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小学音乐欣赏作品中,较多的作品可以借助故事来表现,这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掌握知识,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进行审美教育都具有重要作用。如《彼得与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