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措施1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分析1.1客观因素首先,至今为止,我国还未建立社会信用机制,这使得我国社会民众的信用道德普遍缺失。同时,因为社会信用机制的缺失,使得银行外部环境管理制约水平非常低,这必然会影响到银行信贷,增加信贷风险。其次,金融体系不够健全,滞后性明显。目前我国直接金融所占比例并不高,绝大多情况下,间接金融需要银行进行大部分的融资。如果资本市场没有达到一定的繁荣程度,企业几乎没有融资渠道。而且如果整个国家经济都面临着下滑的趋势,银行资金将无法正常的流通,会出现很多的坏账。再加之,我国的金融市场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而且缺少必要的金融工具,这使得银行信贷业务范围有限,其他业务也无法扩展。最后,政府过多干预。通过大量的调研分析发现,地方政府干预导致了银行信贷风险的增加。目前我国银行分支的设立,主要是根据行政区域划分,因此当地政府有机会对银行进行干预管理。银行信贷业务的开展主要是依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自身信贷水平,但是政府干预之后,很多落款自主权都无法实现,很多银行成为了企业降低风险的手段。更为甚者,当地政府通过银行信贷来建设基础设施,银行迫于行政压力给予借贷,但是政府却无力偿还,一再拖欠,使得银行的信贷能力下降,也增加了银行信贷风险。1.2主观因素首先,银行基础工作没有做到位,缺失完整的信贷档案资料。有些银行管理工作一直都比较混乱,有很多基础工作都没有完成,其中表现最突出的就是信贷档案资料不完全,则会使得银行在进行信贷时,没有更多的资料可以作为参考,因此增加了借贷的风险。其次,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很多银行都没有健全内部控制机制。企业或者其他客户在向银行进行贷款时,银行应该进行严格的审查,但是银行针对这种审查只是流于表面,走形式,这无疑增加了贷款风险。正常情况下,银行针对贷款方应该进行预先的调查,之后进行调查审批,最第1页共3页后还要进行贷后检查。但是我国很多银行都没有重视。最后,信贷风险防范机制缺乏,同时预警机制也不健全。现今阶段我国银行信贷属于回旋是操作流程,即信息要逐一向上上报,之后在逐一向下下达,这不仅影响了决策效率,同时也影响了银行业务的进一步开展。许多银行并没有开始启用风险监测与预警系统,对于早期存在风险的防范也几乎是一片空白。2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措施2.1提高员工业务能力、加强员工行业素质我国各银行应定期组织信贷人员对贷款业务进行学习,建立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银行信贷文化,加强员工对责任和风险防范的意识。在信贷审批管理方面,信贷部门经理应做到对各个环节仔细审核,努力降低贷出款项的坏账可能性。提高银行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银行应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适当调整绩效考核指标,实行有效的惩罚机制,从而提高银行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良性的轨道引导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首先,在日常的会计核算中,明确岗位职责和岗位责任人,在赋予会计人员权力的同时让其承担相应的责任。其次,加大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开展会计业务知识竞赛、组织业务理论探讨等多样的形式,鼓励会计人员积极进取。2.2完善风险识别预警机制银行应结合国内外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有效利用人民银行信贷登记系统和本行信贷管理系统,在现有客户源和历史数据上,构建包含企业经营信息、申请贷款额度、借款清偿情况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并制作风险监测分析和信用评级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2.3建立健全信贷专门管理机构2.3.1独立的审批部门。建立独立的审批部门,将信贷审批制度真正落实到实处,明确贷款审查部门的工作职责、工作范围和工作目标,规范审批部门的工作制度、审批内容、审批程序、审批权限和审批责任。设立具有较高专业化程度的多个部门共同负责信贷业务的管理,如资产组合风险分析部门、信贷政策制定部门、风险审查部门、业务管理部门、不良贷款处理部门以及系统一体化管理部门等,各部门应当分工明确,各第2页共3页尽其责,在业务上相互沟通、相互协作、互相监督。2.3.2独立的管理部门。为了提高信贷业务的审批质量,强化信贷审批的责任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