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窦娥冤》课件长春版九年级上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有关知识。•2.整体感知课文,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体会戏曲的语言特点,理解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等。通过讨论、交流,共同探讨文中的情节矛盾冲突等内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3.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人民的反抗精神,从而感知悲剧的艺术魅力。•教学重点•在对“三桩誓愿”的理解基础上,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掌握文章的主题。•教学难点•鉴赏课文,感悟悲剧的艺术力量。•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课前预习准备:把学生分成四组,每个小组分别负责如下任务:第一组,整理关于元杂剧和关汉卿的相关资料;第二组,整理《窦娥冤》的剧情简介;第三组,要求根据本文编排课本剧,可以酌情修改文中的词句;第四组,搜集整理关于“悲剧”艺术的知识,可以拓展到其他悲剧名篇。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话说在我国古代文学人物的殿堂里,有这么一个女子,她命运多舛,还被冤枉,在临刑之时发了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她痛声呼告:“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个女子就是——窦娥(生齐答)。今天,我们就借助分组搜集、整体汇报、共同探究的形式,学习关汉卿的《窦娥冤》。二、了解元曲,走近作者。•本文是元杂剧,在语言风格、行文格式上不同以往阅读的文章,既有说白又有唱词,还有舞台背景、演员动作等介绍,比较复杂,看来我们有必要了解元杂剧的相关知识,我们有请第一组同学给大家讲解。•1.元杂剧简介。•请学生上台介绍相关知识。对于学生的介绍,教师可以酌情加以总结提炼或补充,要强调以下几点:•(1)元杂剧剧本结构上的四折一般指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两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2)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如《窦娥冤》结尾的“题目”是“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3)所谓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4)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三大类。其中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5)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因“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有散白、韵白,又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等。•(6)剧本还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做“科范”,简称“科”,如“再跪科”“鼓三通、锣三下科”。•2.认识作者。•(请学生介绍,如果有必要教师要总结,帮助整理出要点。)关汉卿,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生活在社会的底层,长期出入于勾栏妓院,编撰杂剧脚本。他自身饱受压迫欺凌和生活的煎熬,对下层人民的疾苦有深切的了解和同情,所作杂剧题材广泛,多能反映现实的重大问题,揭露社会的黑暗,表现人民的苦难与反抗斗争,塑造了众多的典型形象。•关汉卿一生创作杂剧六十多种,今存十八种。又工散曲,今存小令五十多首,套曲十余套。杂剧以《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最为著称。他的剧作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三、了解剧情,朗读课文。•1.课文是《窦娥冤》第三折的节选,那么全剧情节是怎样的呢?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后来窦娥的冤情得到澄清了吗?下面有请第二组同学,用评书串烧的形式为大家做汇报表演。•同学1:序幕揭起——话说窦娥3岁丧母,7岁离开父亲成为蔡婆婆的童养媳。•同学2:十年后,也就是窦娥17岁时,与准丈夫成亲,不到两年,就成了寡妇。与婆婆相依为命的窦娥过着艰辛的生活。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啊,去要债的婆婆不但没讨回债来,还让开药铺的赛卢医骗到荒郊野外,差点用绳子勒死。四、课堂小结。•《窦娥冤》这部杂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