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第十二章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一、失业概述二、失业的经济学解释三、失业的影响四、通货膨胀概述五、通货膨胀的成因六、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七、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一、失业概述1.失业:凡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并正在寻找工作的人都是失业。2.充分就业:消灭了周期性失业时的就业状态。充分就业并非人人都有工作。是不存在非自愿失业。我国劳动年龄范围的下限为16岁,上限为男59岁,女54岁。3.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又称需求不足的失业、非自愿失业。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4.自然失业:经济中某些难以避免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自然失业率:实现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或称充分就业的失业率,或长期均衡的失业率。5.源于劳动市场供求双方的失业(1)摩擦性失业:生产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由于转业等原因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对于家庭和个人,是过渡性的。(2)结构性失业: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往往是“失业与空位”并存。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供给方。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需求方。二、失业的经济学解释WWSDSDOOEENNN*N*NEN1N2W*W*W**就业自愿失业自愿失业就业非自愿失业(a)(b)横轴代表劳动力数量,纵轴为劳动力价格,即工资率。S为劳动供给曲线,D为劳动需求曲线。市场出清工资为W*。(a)图市场均衡点E,在W*工资水平上,厂商愿意雇用NE数量合格工人,(N*-NE)数量的工人自愿失业。(b)图市场均衡点E,在过高的工资率W**下,愿意工作的人数是N2,企业愿意雇用N1,(N2-N1)数量的工人非自愿失业,(N*-N2)数量的工人自愿失业。三、失业的影响1、失业的影响社会影响:失业提升了社会的犯罪率,影响了家庭的稳定,伤害个人的自尊和信心。经济影响:当失业率上升时,经济中本可由失业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就损失了。2.奥肯定理(定律)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反之亦然。结论:实际GDP必须保持与潜在GDP同样增长,以防止失业率上升。四、通货膨胀概述1.通货膨胀: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是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不是指一种或几种商品的物价上升;不是指物价水平一时的上升。指全面、持续的上涨。Currency通货:在实践中,通货指现金——纸币和铸币,即流通于社会上的货币。通货膨胀率: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11ttttPPP2.价格指数消费价格指数CPI:ComsumerPriceIndex在普通家庭的支出中,购买具有代表性的一组商品,现在要比过去多花多少钱。1993年购买一组商品的所花费的支出是857元,1997年购买同样的商品,支出是1174元,则1997年的消费物价指数是1174/857=137零售物价指数RPI:RetailSalesIndex:反映城乡商品零售价格变动趋势的一种经济指数。我国零售物价指数(RPI)增长率历年来物价水平(环比)上年100-5%0%5%10%15%20%25%197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我国4次通货膨胀高峰及其原因•1980(6%)•高额的财政赤字。财政赤字为127.5亿元。•货币超额投放。货币流通增长率为22.6%。•1985(8.8%)•信贷规模膨胀。贷款余额增长率为23.9%。•货币超额投放。货币流通增长率为19.8%。•1988(18.5%)•货币超额投放。为了启动经济,货币流通量增长了31.8%。•通胀预期导致消费者抢购。消费需求膨胀。•1994(21.7%)•货币超额投放。为了启动经济,1992年货币流通量增长了43.2%。•投资高速增长导致货币超额投放。社会投资增长率1993年为12.1%。3.通货膨胀的分类温和通货膨胀,年物价水平10%以内。严重通货膨胀,10%-100%;奔腾式的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100%以上,超级通货膨胀。未预期型通货膨胀:价格上升速度超乎意料。预期型通货膨胀:物价有规律的变动。平衡型通货膨胀:每种商品的价格都同比例上升非平衡型通货膨胀:各种商品价格上升比例不完全相同。公开型:通过物价水平统计反映出来。隐蔽型:没有通过物价水平统计反映出来。抑制型:价格管制条件下,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