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线索•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政治制度已经建立起来,为什么还会发生这样的闹剧?这说明什么问题?1914年9月28日,孔子生日那天,袁世凯头戴平天冠,身穿古装服,率文武百官到孔庙,行三跪九叩大礼,演出了民国以来第一次祭孔朝圣的大丑剧.参考答案:虽然民主共和的政治制度已经建立起来,但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仍没有改变。封建统治思想还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多数中国人,这对中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是一个极大的阻碍。•许多将制度更替视为决定一切的人,曾为1000多年帝制大厦的坍塌而欢呼,也幻想在此废墟上建立民主的共和国以实现无数中国人的强国梦。但现实却是无情的:面对袁世凯重批龙袍和“辫帅”张勋复辟清廷,面对军阀各自为政、“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争夺,面对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专横,从西方移植过来的民主共和制却显得如此的赢弱无力,民主共和制并没有发挥其制衡政治、扩展经济的能力,反而成为军阀政客争权夺利的遮羞布。中国向何处去?这成为萦绕在知识界人士心头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一些目光敏锐、思想激进的知识分子则认为,单纯的政治革命尚不足以就中国,原因在于中国传统的政治思维及文化观念还没有一个根本的变革。陈独秀指出:“立宪政治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府,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实行仁政无以异也。”他认为国民主动参与政治、保护自己的权利是民主共和制度赖以生存的基础。而要培养现代这种政治意识,就必须大力介绍西方的现代思潮,批判传统文化中的腐朽观念。这种思考代表着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的心态。——《中国历史》大趋大趋势势失败失败失败失败历史大背景学习西方技术学习西方制度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回顾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历程材料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时间平均投资平均办厂1895--1911687万17家1912--19182300万29家•“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吗?”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1、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3、政治方面: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加紧侵略中国•4、思想方面:•A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B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C对辛亥革命的反思•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而不是‘情绪主义’的产物,不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标志:陈独秀•《新青年》1915年•2、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3、主要阵地:《新青年》•4、活动基地:北大以《新青年》为中心,大体上形成了一个新文化运动的阵营《新青年》的影响(课本141页)①大力宣传民主与科学,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唤起广大青年的觉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②宣传新文化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毛泽东等进步青年还成立新民学会,研讨新知,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北京大学因为北大校长蔡元培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为新思想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新文化运动与北京大学关系:新文化运动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北大;而新的北大又积极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此后北大的历次爱国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精神传承密不可分。北大为什么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我不能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蔡元培1917年就职北大校长时的演讲“我们当继续不断的向‘容’字的方面努力‘宰相肚里好撑船’,本校‘肚里’要驶飞艇才好。”——蒋梦麟1923年就职北大校长时的演讲蔡元培“兼容并包”教育方针在是新文化运动期间的积极作用是A、缓和各种思想的矛盾B、使各种思想自由发展C、新思想新文化在北大得以传播D、鼓励学术研究C4、代表人物: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标志:陈独秀《新青年》1915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