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旅游需求的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产品开发研究宋好龙1,韩亚丽1,杨西娟1,罗培1,2(1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四川南充637002;2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59)摘要:以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为实例,分析华蓥山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的类型、旅游开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旅游需求的角度,以地质遗迹为基础,融合其他自然和人文景观,设计由核心产品、基础产品、期望产品、附加产品和潜在产品等构成的地质公园旅游产品系列。关键词:旅游需求;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产品开发1研究背景地质公园是以具有特殊科学意义、稀有性和美学观赏价值的地质遗迹为主体,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组合而成的一个特殊地区;是以保护地质遗迹、开展科学旅游、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而建立的一种自然公园(陈安泽,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地质公园,由中国行政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审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准授牌的地质公园。2001年4月我国公布第一批国家地质公园,共11处,截止至2011年11月,国土资源部一共公布六批共218处国家地质公园,其中有24处已成为世界地质公园。建立地质公园的主要目的有三个:保护地质遗迹,普及地学知识,开展旅游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随着地质公园建设的深入开展,地质公园旅游产品的开发正越来越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李晓琴、许学工、徐梅等学者提出了地质公园建设与产品开发的思路,孙红霞等则从个案研究了地质公园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但是目前地质公园建设仍然存在“重地质、轻公园”的现象,大多强调地质公园的“地质”内涵,而忽视其“公园”属性,以至于地质公园旅游产品体系不够完善。地质公园旅游产品开发过于专业化,对大众化旅游者的吸引力较弱,市场面较窄。因此如何纠正地质公园开发中的认识偏差,合理确定地质公园旅游产品开发的方向,是目前地质公园理论研究和开发中亟待解决的问题[1]。本文以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例,从旅游需求的角度探讨地质公园旅游产品的开发问题。需求是指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是人的一种主观愿望。而旅游需求是指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下为满足某种目的而进行的游历、旅行的愿望和要求[2]。旅游需求具有指向性、整体性、敏感性和多样性等特点。旅游需求的指向性包括时间指向性和地域指向性。时间指向性是指旅游需求在时间上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地域指向性是指旅游需求在空间上具有较强的冷热性;旅游需求的整体性是指人们对旅游活动的需求具有多面性或系列性,即食、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方面的需求;旅游需求的敏感性是指人们对出游环境发生变化所做出的敏感反应,这种环境变化既包括政治社会环境变化,也包括自然经济环境变化;旅游需求的多样性是指人们在旅游地选择、旅游方式、旅游等级、旅游时间和旅游类型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2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概况2.1地质公园概况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四川盆地东缘。在大地构造上处于川东陷褶束,华蓥山穹褶束构造带内的华蓥山复式背斜上中段的南东翼上。高登山为华蓥山最高峰,海拔为1704.1米,是四川盆地内部最高峰,最低处海拔260米。园区内地貌特征为岩溶地貌发育,河流溯源侵蚀强烈,地势起伏较大,山势陡峭。公园南北长16.8千米,东西宽13.0千米,总面积49.75平方千米。整个景区由石林景区、天池景区、小山坝景区组成。是一处具有极高地学研究价值、美学欣赏价值及旅游价值的地质公园。公园内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集地质遗迹、自然资源、人文景观为一体。2.2地质背景华蓥山既是川东平行岭谷地的主体山,又是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和盆东平行岭谷的天然界山。造山运动的强烈影响,使华蓥山的地壳抬升和部分地区褶皱隆起,海退成陆。在距今1.8亿年前,由于喜马拉雅运动,华蓥大地受强大的水平压力和四川盆地东南向的巨大挤压力,使华蓥大地再次抬升,将深厚的沉积物强烈褶皱变形,华蓥山由此形成。并再次褶皱,产生旋转、拗陷和基底断裂。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华蓥山背斜中段南东翼,地势由西向东渐高。园内地貌类型主要有平坝、台地、低丘、深丘、低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