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谈》——茅盾《白杨礼赞》的姐妹篇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笔名,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人。现代杰出文学家,“五四”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蚀》、《子夜》;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短篇小说《林家铺子》等。《子夜》是其代表作。作者简介:这篇文章是作者1940年底在重庆写的。作者于1940年5月10日访问过延安,亲眼看到了边区军民的生活,感受到他们的崇高精神,写了这篇文章。因为这篇散文发表于国民党统治区,作者不能不用比较含蓄的写法来表达自己意在言外的思想感想。背景1.妩媚---姿态美好2.摇曳---摇荡3.粗朴---粗犷朴素4.缭绕---在空中回环旋转5.静穆---安静庄严6.濑---沙石上流得很急的水7.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自己感到满足。词语注释沙漠驼铃沙漠驼铃月夜归耕月夜归耕延河夕照延河夕照石洞雨景石洞雨景桃园小憩北国晨号北国晨号讨论题本文充分发挥了散文艺术自由活泼,不受约束的特点,展示了多种风景的片断。时而是猩猩峡外的沙漠风光,时而是黄土高原上的朴实画面,时而是雨天的荒山,时而是烈日照射下的桃林等等。这些画面是否是孤立的,散乱的,为什么?答案:1.本文中六幅画紧紧扣隹一个中心,即对延安和延安军民的怀念和赞美,因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六幅画而面,除头一幅展现了新疆的沙漠风光之外,其余五幅都写了延安风光,并非天南海北,漫无边际。(2).六幅画面,都不着眼于表现延安的自然风光,而是全力讴歌主宰自然的人,这便成了贯穿作品始终的主旋律。2.本文中有五处议论,它们乃是点明题旨之笔,又是联结全文的纽带,把六幅画面串联成一个跌宕多姿的整体课文结构:第一段(第1节)即第一个画面---沙漠风光。揭示了“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基本观点。第二段(第2-4节)即第二、三个画面---月夜归耕,延河夕照,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第三段(第5-8节)即第四、五个画面---石洞雨景,桃园小憩,延安儿女的学习休息。第四段(第9-10节)即第六个画面---黎明剪影、描绘和赞美了人民子弟兵的英姿第一段本段描写了第一个画面--沙漠风光。揭示了“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这一基本观点。本段结尾说:“这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作者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表现“改观”改观:改变原来的样子,出现新的面貌亮度:“单纯而强烈的反光”广度:“茫茫一片”合奏”色彩:“驼马的枯骨“的“反光”形体:“纯然一色”声音“哄哄的火响”声音:“铃铛的柔声”、大小丁当的和谐的形态:“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情态:“安详而坚定”色彩“猩红大旗”先抑后扬抑扬小结:本文是写延安军民的精神风貌,赞美他们崇高的思想境界的,六幅画中有五幅是写延安的,那么,第一个画面为什么写塞外沙漠,作者为何从这里入手?1.它形象地告诉人们,无论多么荒凉,贫瘠的地方,只要有人的活动,面貌就大为改观,这就更突出了人主宰自然的伟力。2.这样写有一定的掩护作用,便于发表主题思想:本文借赞美自然风光,热情赞扬了解放区军民顽强的战斗意志和高尚情操,抒发了自己热爱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的深情。写作特点:1.构思巧妙,结构严谨。2.夹叙夹议,情景交融。3.语言生动,绘形绘色完成200字左右的想象作文。..要求:①想象要合情合理。要根据最后一幅画面展开想象,人物必须写战士,自然景观必须是当时延安的景物,如朝霞笼住的山峰,也可以是风雨交加的山峰,甚至是洪水泛滥的延河边。②想象离不开生活体验。可以把生活中见到的画面(如解放军站岗放哨、抗洪救灾)合理地写进作文中。③必须用衬托的手法(正衬、反衬均可),选用精当的动词,最后画龙点睛议论抒情。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