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资料一、莱布尼茨哥特弗里德·莱布尼茨(1646~1716年),德国数学家。1646年7月生于莱比锡城。六岁时,任莱比锡大学哲学教授的父亲去世。十五岁考入莱比锡大学法律系。1663年转入耶拿大学,1666年又转入纽伦堡阿尔独夫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任法学教授。二十一岁时就发表了一些哲学、数学和法学的论文。1672年访问巴黎,会见一些学者。1684年莱布尼茨发表《求极大和极小的新方法》的论文,通过几何学,创立了微积分学,由他建立“微分学”“积分学”“函数”“坐标”和“密切”等名称,还创立了微积分的记号。他还发明了复杂的计算机,能进行加、减、乘、除和开方。1673年为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当过汉诺威图书馆馆长。1700年任柏林科学院第一任院长。曾当过沙俄彼得大帝的顾问。在哲学上提出“单子论”,认为“单子”是构成世界基础的精神实体,有高级和低级之分,而最高级的单子就是上帝。单子处在不断变化中,又认为世界上没有完全相似的东西,他是客观唯心主义者,有辩证因素。著作有《神正论》《单子论》《人类理解力新论》等。莱布尼茨病死于1716年,1883年莱比锡市为他塑了雕像,作为纪念。——《世界史知识手册》,郭令吾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出版二、关于牛顿的科学成就首先是在天文学方面的贡献。在牛顿之前,哥白尼、布鲁诺、刻卜勒等人曾经在天文学方面作出很大的成就。牛顿继承了这些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他在天文学上的最大贡献,是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牛顿青年时候,就相信刻卜勒提出的行星按照一定轨道运动的理论。但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运动呢?他感到必定有一种隐藏着的力量在牵住这些行星,使它们不致于抛到别处去。因为任何运动着的物体都要依直线运行,必须有一种外力才能使它改变运行方向。月亮之所以绕着地球运转,一定是有一种隐藏着的力在牵引着它;一件东西向地面落下,也是因为这种力吸向地面。经过深入地思考和研究,牛顿发现任何物体都具有吸引力。于是,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就是:宇宙中的任何物体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吸引力;各个物体间吸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牛顿不仅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而且把它用数学公式表达出来。这个定律,作为天文学上的基础定律,极大地推动了对天体运动的研究。同时,它对于研究任何物体的运动,都有着普遍的意义。其次是在光学上的贡献。牛顿用三棱镜进行光的实验,把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带。他通过倒置棱镜,又把这七色光带综合成为白光。这样,就正确地解释了白光(即日光)是由有色光组成的,从而奠定了光谱学的基础。牛顿还创立了解释光的来源的“微粒说”,认为光是由发光体射出的高速度运动着的微粒构成的。当时,还有一种与“微粒说”相对立的“波动说”,认为光是以太的纵向振动。这两种说法一直存在着争论。虽然牛顿的“微粒说”并没能对光的本性作出完全的解释,但是从后来关于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也就是说,光既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的结论来看,“微粒说”在光学理论中仍然是很有影响的一种学说,另外,牛顿制成的反射望远镜,不仅能够消除折射望远镜中存在的色散现象,而且能够放大四十倍,对天象观测极为有利。第三是在数学上的贡献。牛顿创立了二项式定理和微积分学。虽然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也在这个时期创立了微积分学,但是他们两人并没有联系,而是各自独立作出这种成就的。因此他们两人可以并列为微积分学的创始人。二项式定理和微积分学的创立,推动了数学研究的发展。最后是在力学上的贡献。这可以说是牛顿在自然科学方面最有意义的成就。他在伽利略力学理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深入的研究,解释了众多的力学现象,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其中,特别是力学三大定律,也称“牛顿三定律”,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最大。用心爱心专心1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指明一切物体如果没有受到改变其状态的外力作用,就继续保持它原有的状态:原来是静止的,仍然静止;原来是运动着的,便保持着它原有的速度做直线运动。第二定律,是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作用于物体之上的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