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子长西汉史学文学思想《史记》司马迁,字。时一位重要的家和家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对许多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作家作品《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130篇记述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时期近三千年的历史。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1212本纪本纪3030世家世家7070列传列传1010表表88书书按年代记叙帝王言行和政绩。记叙诸侯国的兴衰和杰出人物的事迹。记叙各类名人的生平和事迹。按年代谱列各时期重大事件。记录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战国中期)。在此之前,秦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尽管当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但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背景局势课文共写了哪三件事?课文共写了哪三件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好(负荆请罪)(负荆请罪)第一部分:廉蔺简介(1节)(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第1段介绍了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地位。第1段介绍了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地位。从全文看,这一介绍有什么作用?从全文看,这一介绍有什么作用?廉颇:赵国良将,战功赫赫,地位显贵,天下闻名。蔺相如:地位卑微,不为人知。一贵一贱,对比鲜明,为下文这两人的矛盾产生埋下伏笔。第二部分:完璧归赵(2-7段)(2)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2)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3)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提问:第3段写赵君臣议而不决,有什么用意?交代故事缘起,为相如出场作铺垫,同时烘托相如胆识.提问:第3段缪贤的话对表现蔺相如有什么作用?虚写一笔,从侧面表现蔺相如挺身而出,亦有胆识.(4)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譬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提问:第4段秦王是否有意偿赵城?蔺相如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秦王的“大喜”与“左右皆呼万岁”以及表现出的对赵国使者轻慢无礼。表现出相如过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赵城”后怎么办?①设计智取。(璧有瑕,请指示王。)②说理斗争。(布衣之交尚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