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琵琶行-(3)VIP免费

琵琶行-(3)_第1页
1/57
琵琶行-(3)_第2页
2/57
琵琶行-(3)_第3页
3/57
琵琶行白居易(并序)作者简介•白居易,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唐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为江州司马。•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也是继杜甫之后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与《长恨歌》一起均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解题1、关于歌、行、引:《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引:李贺《李凭箜篌引》)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pén)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gǔ)人妇。•元和十年,我贬官到九江当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个夜晚,到湓浦口送一个朋友,听见船中有人弹琵琶,那声音,铮铮纵纵,很有京城里的韵味。问那个人,才知道她原来是长安歌伎,曾经跟曹、穆两位名师学弹琵琶,年纪渐大,姿色衰退,只好嫁给一个商人。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徒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我便吩咐摆酒,让她畅快地弹几只曲子。她弹奏完毕,十分忧伤。叙述了年轻时候的欢乐情景;可是如今呢,飘零憔悴,在江湖中间辗转流离!我从京城里贬官出来,已有两年,心情平静,安于现状。听了她的话,这天晚上才感觉到被贬谪的味道,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因而作了这首长诗送给她,共计六百一十二字(实际上全诗是六百一十六字),叫做《琵琶行》。2、小序简要地概括了全诗的内容,交代了写诗的时间、背景、缘由、动机,并确立了诗歌的主题:同情琵琶女,控诉社会现实,抒发内心苦闷、失意之情。背景秋夜送别人物琵琶女诗人事件奏曲作诗自叙身世•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本诗描写了琵琶女弹奏的精妙的乐曲,请问在诗中琵琶女一共弹奏了几次?用文中的诗句回答听者的感受是什么?文中一共描写了三次弹奏•第一次:“主人忘归客不发”•——惊异(暗写、略写)•第二次:“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醉(明写、详写)•第三次:“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伤悲(明写、略写)•二.江上聆听琵琶曲•1.邀见弹奏琵琶的女子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跟着声音轻声地询问是什么人在弹琵琶,琵琶声停止了,要回答又有些迟疑。•移近船只,请那个人相见。添酒、挑灯,又摆上酒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再三呼唤,她才肯走出船舱,还抱着琵琶,遮住半边脸庞。2.演奏名曲聆听琵琶声[提问]我们能否感受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前奏曲”,“欢乐曲”,“沉思曲”,“悲愤曲”。前奏曲•诗句:“转轴拨弦三两声,……说尽心中无限事。”•明确:•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了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部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拧转轴子,拨动了两三下丝弦,还没有弹成曲调,已经充满了情感。•低沉抑郁,每一弦都在叹息,每一声都在沉思,好象在诉说不得意的身世,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低着眉随手连续地弹,说尽那无限伤心的事。欢乐曲•诗句:轻拢慢捻抹复挑,……大珠小珠落玉盘。•明确:•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成起伏生动的乐章,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cháng)后六幺(yāo)。•轻轻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开头弹的是《霓裳羽衣曲》,后来弹的是《六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