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洁作者简介:当代女作家。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197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获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2年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并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美国参加第一次中美作家会议。张洁获意大利1989年度“玛拉帕尔帝”国际文学奖。著有作品集《张洁小说剧本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散文集《在那绿草地上》;长篇小说《只有一个太阳》、《沉重的翅膀》。她的《谁生活得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分获1979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祖母绿》获全国第3届优秀中篇小说奖;《沉重的翅膀》(获全国第2届茅盾文学奖,曾被译成德、英,法,瑞典等多种文字出版)。短篇小说《有一个青年》改编拍摄成电视剧播映。张洁以“人”和“爱”为主题的创作,常引起文坛的论争。她不断拓展艺术表现的路子,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阅读思考题:1、文章写“拣麦穗”这件事,按照当时的习俗,“拣麦穗”是为了什么?“拣麦穗”的人能如愿吗?2、“我”要“嫁”谁?他真的是要“嫁”这个人吗?这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3、文章最后一段说“想找到那个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他真的是想找到它吗?想找什么呢?接着又说“可是,它早不知被我扔到哪里去了”这样说的含义是什么?拣麦穗备嫁妆嫁男人姑娘们(痴想)——梦的破灭“我”卖灶糖老汉天真幼稚纯真无邪善良纯真豁达理智望着等着总感到常想起火红柿子历经风雨不改本色美好事物老汉的疼爱猪肚子样的烟荷包对纯真童年的缅怀,对至真至善至美感情逝去的惆怅,对逝去的至真至善至美感情的怀念和追求母亲般朴素没任何希求没任何企望为全文创设个大背景为下文作铺垫柿包作者为什么要写旧时农村姑娘拣麦穗的特定风情?作者开篇就写旧时农村姑娘拣麦穗的特定风情,是为全文创设了一个大的背景.在这个表面美好、实则灰暗的背景下,作者不仅巧妙地暗示了世俗婚姻的愚昧和广大农村妇女在爱情婚姻上的不幸,更哀叹了美好事物的易逝——连她们自己都不自觉地放弃,就像那些农村姑娘一样。这也是全文的感情基调。同时为“我”的出场及“我”与卖灶糖的老汉的交往作了铺垫。课文写到“我”在村口的柿子树下站着等卖灶糖的老汉时,有一段这样的描写:那棵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枝子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真怪,也没让风刮下来、让雨打下来、让雪压下来。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问题:①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②“小火柿子”在这里有什么像征意义?③这里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把握细节,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互动的内涵。所谓“物是而人非”。作者在这里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失落与惆怅。①这里运用了象征的手法。②“小火柿子”在这里象征了自然界中那些生命力顽强的美好事物,它们历经风雨,不改本色。③结合全文,在“小火柿子”上,作者寄托了她心中永远不灭的梦想——对人与人之间的至真、至善、至美的纯朴感情的向往与追求。“烟荷包”在文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作者常常想找到那个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在全文中,“烟荷包”不仅照应全文,是“我”的情感寄托的前后呼应,它还是“我“梦想犹存、追求仍在的一个像象征,是”我“与其他农村姑娘相比,没有成为一个悲剧人物的重要区别。在文章的最后,”烟荷包“中所寄寓的情感内涵已远远超出了一个农村小姑娘的幼稚痴想,它既代表了”我“对自己纯真童年的缅怀,也代表了作者对人类美好情感和美好事物终究会逝去的惆怅,还代表了作者对于逝去的美好的一切仍然抱有的不灭的怀念与追求。拣麦穗一、开篇点题、回忆往事,引出农村姑娘拣麦穗的风情二、旧时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及出嫁时“梦”的破灭三、“我”小时拣麦穗是为了嫁给卖灶糖的老汉四、“我”长大后对卖灶糖的老汉的深情五、“我”思念卖灶糖的老汉特定风情情调感伤纯真情谊“梦”破情存社会大背景具体个案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