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A.废分封,置郡县B.建立法律体系C.确立三省六部制D.实行科举制解析: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确立三省六部制,使三省之间相互制约。A是秦朝时期实行的,可排除;封建社会的法律体系在秦朝时就已经建立起来了,排除B;实行科举制是为了解决官僚的选拔问题,而不是为了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排除D。答案:C2.(2010·山东济南外国语学校质检)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是指()A.王位世袭制度B.中央集权制度C.选官制度D.监察制度解析:解答本题时要抓住题干材料中“国家政体”“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等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国家政体”是指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答案:B3.(2010·湖南浏阳一中月考三)“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而实行的一项措施。对这一措施的叙述正确的应是()A.由一些亲信侍从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B.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权力C.置三公,事归台阁D.实行三省体制,相权一分为三解析:由材料的第一句君主的近臣代起执政,可以很容易判断A为正确选项。答案:A4.(2010·杭州高中月考)有人在评论某一历史时期的选官制度时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这一历史时期应该是()A.夏、商、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魏晋南北朝时期解析:据“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分析此选官制度为九品中正制。答案:D5.(2010·江苏模拟)右图是唐太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写的《唐律疏议》,这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它颁布前审批时需要通过()①尚书省②中书省③门下省④皇帝A.③④B.②③C.①③D.②④用心爱心专心1解析:按照唐朝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分工,《唐律疏议》颁布前要经过门下省审议,皇帝审批。答案:A6.(2010·山东淄博3月)“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养了顺从性。”这是对下列哪一制度的评价()A.战国的军功爵制B.汉代的察举制C.唐朝的科举制D.明清的科举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信息、准确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由材料“赢得欧洲人敬佩”“扼杀了创造力,培养了顺从性”等信息可知,符合这些特点的制度是明清时期的科举制。答案:D7.《宋代职官大辞典》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称:“乾德三年(965)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此为道一级之设官。”这一举措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实现了中央集权B.剥夺了节度使的权力C.结束了藩镇割据局面D.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解析:宋太祖时设转运使将地方财赋运往京师或指定地点,地方只留一小部分,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减小地方对中央的威胁。答案:D8.“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所采取的措施是()A.削减藩镇节度使实权B.设参知政事为副相C.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D.设三司管理财政解析:由材料中的“宋太祖”、“选儒臣”等信息,可知是解决藩镇问题,派文臣出任地方官。答案:C9.孔子说,(统治者)得到贤明的人时,政治就兴盛;得不到贤明的人时,政治就衰落。下列有关中国古代的用人制度中,最有利于统治者“得到贤明的人”的是()A.西周时实行的世卿世禄制度B.汉代时实行的察举制C.魏晋南北朝时实行的九品中正制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