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故都的秋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凋谢()混混沌沌()椽子()馍馍()廿()平仄()疏疏落落()点缀()嘶叫()柘()颓废()落蕊()着着()答案:diāohùndùnchuanmóniànzèshūluòzhuìsīzhètuíruǐzhuó2.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苦涩屋檐萧索落蕊B.幽深混钝落寞平仄C.训鸽细腻凋谢意境D.点缀颓废赏玩蟋摔提示:B项,“混钝”的“钝”应为“沌”;C项,“训鸽”的“训”应为“驯”;D项,“蟋摔”的“摔”应为“蟀”。答案:A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故都的秋》的作者郁达夫是浙江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因在南洋从事抗日工作,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B.郁达夫是创造社的主要成员之一。他的小说作品主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部分小说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并对封建道德作大胆挑战,但带有颓废情绪。C.《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D.用“故都”而不用“北平”,表明作者对封建王朝怀有眷念之情。提示:D项,“对封建王朝怀有眷念之情”有误。答案:D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下列加点词的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A.秋天的倩影倩:美好。B.不能自已已:止,抑制。C.何尝不然然:对,是。D.回味不永永:久远。提示:C项的“然”应解释为“这样”。答案:C2.下列句子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C.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D.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提示:B项把“枣子颗”比作“橄榄、鸽蛋”。答案:B3.下列语段的语序已被打乱,其中排序正确的一项应为()①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②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③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④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②④①③D.①③②④提示:注意句子之间的内容衔接。先是写秋蝉的声音是北国的特产,然后写原因,接着跟南方用心爱心专心1的对比。答案:C4.作者笔下的“南国秋”,其景象有什么特色?从哪两个侧面表达出来?提示:注意抓住草木、空气、天空、气候的特点来分析。参考答案:草木凋得慢,空气润,天颜色淡,多雨少风。(总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有一点点秋凉。(分说)秋味、秋色、秋意、秋姿,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足。5.“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句,作者为什么要写朝东?作者写出了槐树的动感,这动感来自于哪三方面?提示:“朝东”体现出来的是方位感,因为太阳从东方出来。第二问注意概括其内容。参考答案:因为作者写的是“早晨起来”。①使人联想起它是秋的点缀,②落蕊铺满地,③扫街的留下扫帚纹。6.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其作用是什么?提示:要从作者体现的内容重点来看,作者把全部情感寄寓在北国之秋,因此可知写江南之秋是衬托。参考答案:主要在2和13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