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新形势建设新农村应对新形势建设新农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课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句口号,必须深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生产发展为首要任务,真正从解决农民最盼和最怕和问题切入,把握好全局性问题,逐步实现农村的大变革,全面推进小康建设。(一)发展是根本。农村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加快实现农业产业的战略性转型。一是要实现农业产业技术基础转型,以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的耕作技术,不断增加科技含量,以标准化改善农产品的品质,注重提高农业产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的产出率。二是要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生产者自主,适应需求层次的提升和需求的多样化,进行农业产业的供给结构战略性调整。三是要实现农业产业组织转型,加快农业工业化、产业化步伐,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运、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中形成专业性的产业组织,发挥分工优势,提高农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形成规模效益。同时,要通过开展“一推双带”活动等多种渠道努力减少富余农民,搞好政策扶持,坚持双层经营,发展集体经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原则。(二)政府是主导。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当前,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政府要做到“五个到位”:一是宣传发动到位。通过利用多种宣传形式使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意义、政策等家第1页共4页喻户晓,营造浓厚氛围。二是组织领导到位。设立专门机构,实行专人负责,加强监督、检查、考核。三是抓点示范到位。牢牢把握选点、抓点、推点三个环节,逐步推进。四是破解难题到位。按照先总后分、先易后难、逐户拆迁的原则,破解“拆旧建新”改造难题;通过制定新农村建设三年规划、工作目标,强化岗位责任,实行村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成立爱卫会等民间组织,破解建立长效机制难题。五是政策扶持和干部服务到位。严格执行各类扶持政策,积极为农民提供资金、技术、信息等服务,干(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部服务实行制度化。(三)农民是主体。开展新农村建设中,切实帮助农村修路、改房、改水、改厕,做的每件事都要围绕着农民们的要求,让农民从新农村建设中能得到实惠。建设新农村,不但可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让农民的钱袋子逐渐鼓起来,农村有了新希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能急于求成,应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农民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应号召广大农民积极支持和参加。怎么搞,搞到什么规模,应由农民自己说了算。要广泛宣传发动,发挥农民参与的积极性,让农民融入新农村建设中,不“等、靠、要”,不一味依赖政府。这样,新农村建设才有生命力。群众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是主体,提高群众素质与推动具体工作应该同时抓,缺一不可,要从群众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事情做起,以典型示范带动群众推开各项工作。能否调动起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尊重他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县乡两级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转变作风,变管理为服务,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真正发挥农民群众在筹集建设管理资金、选择建设项目、监督工程进度和质量等方面的作用。切忌违背农民意愿,越俎代庖、“一相情愿”搞新农村建设,更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成党政官员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起步阶段,尽可能从农民最关心、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让农民感受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好处和实惠,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