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圣雄甘地第课圣雄甘地凤凰新村与“坚持真理”1.甘地的家庭背景〔材料一〕甘地的家族信奉印度教,属于毗湿奴教派①,为第三种姓──吠舍的一支,班尼亚种姓②。甘地家族曾世代经商,但甘地的祖父乌塔昌德弃商从政,先后担任过卡提亚华半岛上几个土邦的首相,甘地的父亲及其叔父也做过波尔班达邦王公的首相,这使甘地家族在卡提亚华享誉一方。──《甘地传》〔材料二〕我的父亲是一个忠勇侠义、慷慨大方、热爱宗族的人,只是性情有些急躁。……然而他却是一个廉洁的人,而且因为在家庭内外极为公正而闻名。他对于本邦忠心耿耿,这是人所共知的。……我的父亲向来没有发财致富的雄心,所以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产业。他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却很有经验。……他没有学过史地,然而他那丰富的实际经验使他有足够的能力解决最繁难的问题,并且能够管理成千成万的人。他没有受过多少宗教训练,可是他有那么一种宗教文化,这种文化是许多印度教徒因为经常到寺庙里去听人讲解经文而获得的。到了晚年,由于我们家里一个有学问的婆罗门朋友的诱导,他开始念起纪达经③来,而且每天祷告的时候,总要朗诵几段。──《甘地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材料三〕我的母亲给我印象最深刻之处是她的圣洁。她是一个虔诚笃行的宗教徒;从来没有一次是不做祷告就进食的。她每天必到哈维立──毗湿奴神庙去参拜。在我依稀遥远的记忆中,她从来没有遗忘奉行宗教的斋戒,从来没有错过为期4个月的禁食期④。她有时许下最不易奉行的善愿,但她始终是毫不懈怠地谨慎遵行。甚至有病的时候,她也并不以为是一个充足的理由而托故放弃。……我母亲有丰富的常识,有一种很稳重的判断力。她关心熟悉国家大事、政治局势,连宫廷里的贵妇们也很推崇她的才智。我年幼的时候经常跟着她出去,从童年时就获得了出入宫廷的特权。我现在还记得她和本邦王公的寡母多次生动的谈话的场景。──《甘地》【解读】《甘地传》,内容包括甘地生平、十章正文、甘地年表。《甘地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杜危、吴耀宗合译。这部自传虽然只写到作者的前半生,却是研究甘地思想和印度独立斗用心爱心专心1争不可或缺的材料。《甘地》是《甘地自传》的另一种译本,译者为鲁良斌,较之《甘地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更通俗易懂,同时加入不少甘地名言和译者评论。每个伟人的成长经历都或多或少受到家庭背景的制约和影响,圣雄甘地亦不例外。①从祖父开始的家族从政习惯,很难不在甘地身上延续。并且,从小耳濡目染家族成员的从政经验,为甘地本人以后的政治斗争提供一笔不小的宝贵财富。②甘地的父亲卡巴·甘地先生为人耿直侠义,慷慨大方,忠于本族。他虽然没有给甘地留下雄厚的家财,却为之树立了良好的家风。从他身上,甘地学到了公正、忠心、坚强和宽容的品格。③甘地的母亲普特丽白是个虔诚的印度教徒,但这并不影响她关心国家大事和政治局势。母亲虔诚笃行的坚韧性格以及丰富的常识、稳重的判断力,不仅受到宫廷里贵妇们的推崇,对少年甘地的影响也是巨大的。④从材料不难分析出:甘地的家庭经济情况无疑是殷实的,但是众所周知,为了印度的前途和众多劳苦百姓的幸福,甘地一生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这是甘地为后世景仰的重要原因之一。【注释】①毗湿奴教派:毗湿奴(Vaishnu)是印度教中唯一至尊的上帝,他的信徒戒杀生,所以是素食者,他们极重视爱和慈悲。②班尼亚种姓:班尼亚(Bania)种姓是印度教徒第三个大种姓吠舍(Vaishya)的一支,原来的职业是务农或经商。③纪达经:指《薄伽梵歌》(Bhagavadgita),大约出现于公元2、3世纪之间,作者不详,它是印度伟大史诗《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中一段有音律的对话,是黑天神对有修(Arjuna)所说的哲学义理。④禁食期:即查土摩(Chaturmas)禁食期,在这四个月的雨季中,许下绝食或半绝食的愿,称为Chaturmas。这时期类似基督教的四旬斋节。2.从偷偷食肉到坚定素食〔材料一〕甘地的少年时代,革故鼎新的风气已在这块灾难深重的大陆悄然兴起。当时一些印度知识分子试图给积贫积弱的印度注入生命活力,开始倡导印度现代化运动。……他们喊出了“以理智与推理代替纯主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