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世界探微三例细胞科学史桂华中学黄斐探微细胞世界的“三剑客”——197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勇于探幽入微的克劳德具有敏锐洞察力的德迪夫善于利用和改进先进技术手段的帕拉德铁匠出生,却为深入研究细胞精细结构奠定基础阿尔伯特•克劳德比利时裔美国科学家(1899-1983)克劳德于1899年生于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是一位著名的细胞生物学家,他帮助建立了现代细胞生物学,发展了一套用于分析细胞结构的方法。原本他是一个与学问毫无关系的铁匠,在学校读了几年书后,在他12岁那年就去了一家钢厂工作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克劳德服役于英国情报局,并因为他的勇敢获得了奖章。战后为当一名铁匠师傅考入矿山学校,在学校里接触到化学后,萌生了做学问的念头。当时比利时政府宣布参加过一战的老兵不需要高中文凭就可以上大学,于是克劳德申请就读于列日大学的医学院。1928年,他顺利获得了医学博士的学位,并于次年前往柏林达拉姆的德皇凯撒威廉研究院继续他的博士后学习。最后于1929年加入纽约市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继续他的研究工作。在细胞学说创立后的100年间,人们对细胞的研究都只是停留在形态结构的简单描述水平,细胞里面一团胶状物究竟和何物,并未被人所知。克劳德决心把细胞内部的组分分离开。在1930年,克劳德首先发明了细胞组分分离技术,采用不同的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从而使研究人员可获得足够数量相对均匀的组织匀浆来进行细胞生物化学和形态学分析。这是一种沿用至今的定性定量分离细胞组分的经典方法。此外,他率先将电子显微镜作为亚细胞结构研究工具应用到生命科学领域研究,这也是他的又一项重大科学贡献。1945年,克劳德和他的同事发表了培养细胞的第一张电子显微镜照片,首次发现了一些新的细胞亚显微结构——线粒体和内质网,他们是第一个把线粒体定位为细胞的动力工厂的人。这次重大突破开创建立了细胞生物学,开启了现代细胞生物学的一扇大门,为随后全面深入研究细胞精细结构奠定了基础。差速离心法差速离心法:用低渗匀浆、超声波破碎或研磨等方法可使细胞质膜破损,形成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等细胞器和细胞组分组成的混合匀浆,再通过差速离心,即利用不同的离心速度所产生的不同离心力,将各种质量和密度不同的亚细胞组分和各种颗粒分开,分离结果见下图。【小试牛刀1】(8分)差速离心法的一般步骤:匀浆→离心分离处理→分析研究(借助其他仪器或方法)。在低温条件下,将叶片置于研钵中,加入某种溶液研磨后,用离心法进行分离。第一次分离成沉淀P1(含细胞核和细胞壁碎片)和上清液S1;随后又将S1分离成沉淀P2(含叶绿体)和上清液S2;第三次离心将S2分离成沉淀P3(含线粒体)和上清液S3;最后一次离心将S3分离成沉淀P4(含核糖体)和上清液S4。请分析实验后回答下列问题(填入相应的字母符号,如S1~S4,P1~P4,见下图):(1)细胞的DNA主要存在于。(2)若要继续分离得到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应选取部分。(3)若要研究合成蛋白质的细胞器,应选取部分。(4)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的是。P1P2P4S1、S2、P3敏锐洞察力发现溶酶体,开启“替代疗法”方案的时代(1917-2013)克里斯汀·德迪夫比利时生物学家德迪夫出生于英国伦敦郊外泰晤士迪顿,在安特卫普长大,精通英语、德语、法语和弗拉芒语四种语言。比利时人的父亲和德国人的母亲为躲避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比利时暂时搬到英国,直至1920年全家又搬回比利时。德迪夫在安特卫普的圣母学院完成初等教育,1934年秋进人天主教勒芬大学主攻古代人文。大学期间,德迪夫学习了拉丁文、哲学和数学等课程。但他逐渐发现对医学和科学更感兴趣,从而树立终身从事科研的理想。1938年,德迪夫毕业后一方面就读医学院并最终获得医学学位,另一方面开始研究胰岛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迪夫作为军医加入比利时军队为士兵服务。在法国南部执行任务时,不幸被德军俘获。在随后押往战俘营时凭借熟练的德语能力而成功逃脱。回到比利时后,德迪夫继续开始他的实验研究。在1948年之后,德迪夫在勒芬大学一方面教授生物化学课一方面花费大量时间继续研究胰岛素的作用机制。德迪夫在运用差速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