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观后感____强我国威,振兴中华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战已经过去118年了,战争的硝烟早已消失,丧权辱国的时代早已成为过去,然而就在人们渐渐忘却国仇家恨的时候,《甲午大海战》再一次为过着幸福安定和谐生活的我们敲醒了警钟——勿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1867年某一天清晨,李鸿章上书光绪皇帝奏请兴建新式学堂,发展海军,得到慈禧太后的批准。随即清政府下令建立船政学堂,由洋人讲授西洋海军知识。年纪尚小的邓世昌前来报考,一张试卷彰显其无与伦比的才华和振兴祖国的雄心壮志。1877一批少年学子怀着强国之梦登上海轮远赴英国,进入皇家海军学院学习。在那里,他们学习世界一流的海军技术。与他们一同学习的还有日本的海军学员。四年后,邓代表清政府来英国接同学及新购的军舰回国。同样,他们的日本同学也带着新购的军舰归国。随着中日之间的矛盾加深,中日甲午海战终于爆发,但是北洋舰队武器装备十余年未更新,弹药不够充足,在战争前夕就暴露出极大的不足。海面上炮声隆隆,水柱冲天,在这场决定两国命运的决战中,日本的快速炮显出绝对优势,而中国海军的炮弹却经常命中敌舰而不炸。泱泱大国,四万万国人,竟因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而在战争中输的一败涂地。北洋舰队的军舰竟用来为慈禧太后运送鲜果,八旗军队竟然派系林立在战争紧迫关头停滞不前,最后竟因叛逃军官的谎话而临阵退兵。真是为后世人所耻笑啊,大国尊严何在。不仅在战场上清政府连连失败,就是再谈判桌上竟然也惶惶如丧家之犬,影片中,李鸿章屈辱地踏上码头,昔日威风的总理大臣如今却低头俯首的哀求对手,却不知日本早已破译了中国的电报密码。历史的天平就这样倾向了日本,中国则走向了苦难的更深处。甲午海战中国战败,其原因有很多,求不论中国政府腐败无能,就军事力量对比及战争策略而言,中国远远落后与日本:第1页共10页(一)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共有大小战舰船24艘,即铁甲舰2艘:定远、镇远;巡洋舰11艘:即经远、济远、来远、靖远、致远、平远、超勇、扬威、广甲、广乙、广丙;炮舰6艘:镇东、镇西、镇南、镇北、镇中、镇边;练习舰3艘:威远、康济、敏捷;运输舰2艘:利运、海镜。舰队总排水量为4万3千吨。日本联合舰队则有松岛、严岛、桥立、千代田、扶桑、比睿、吉野、秋津洲、高千穗、浪速、金刚、葛城、大和、武藏、高雄、天龙筑紫、爱岩、赤城、岛海、大岛八重山、磐城、天城、近江丸、山城丸共26艘军舰,其中装甲巡航舰1艘,海防舰2艘,巡洋舰16艘,炮舰6艘,鱼雷艇母舰1艘。总吨数约为55000吨。很明显日本舰队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吨位上都优于中国,而且日本军舰大多为新式军舰,在火炮数量上和射速上都远远大于中国。并且,日本工业比中国发达,可以实现军舰维修和弹药自给自足。(二)在战略战术上,广岛大本营则有明确的作战目的和方案。并对战争结果作出合理的评估并准备好应对措施。反观中国,北洋海军处于极其被动的位置,没有明确的作战计划和战略目标。甚至在旗舰被击伤,没有指挥的情况下各自为战。战争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是没有明确的概念。更何谈指挥机制,战略部署。由此看来,甲午海战中国失败是十分正常不过的事了。那么在和平年代,我们不能忘记国耻,要牢记当年中国所遭受的屈辱。以历史为鉴,无论何时,都不能忽略国家安全建设,军队的一切行动都应以打赢战争,保护国家安全及利益不受损害为目标。温总理曾说过,寸寸山河寸寸金,作为中华儿女、炎黄子孙,我们应当自立自强,无论如何,不能失祖先寸土。第二篇:甲午海战观后感1877年,一批少年学子怀着强国之梦远赴英国,进入皇家海军学院。在那里他们学习了最先进的知识,并亲自驾驶着清政府用重金购买的铁甲巨舰驶回祖国。他们的同学中有一批日本留学生,同样带着强国之志,同样驾着日本政府购买的军舰向遥远的东方驶去,年轻的日本天皇正等待着他们,以加速他同样是学习西方的“明治维新”。中国第2页共10页和日本的起点本不相上下,然而不同的制度却使两个国家走上了不一样的道路。古老的紫禁城里,整个中国充满腐败。皇宫里内务府的账目被查出来造假,李鸿章说:“现在吏部、户部、兵部、礼部、刑部哪个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