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是春天》观后感新里仁口小学余军近日,我们观看了影片《永远是春天》。该影片通过塑造以王永乐为原形的永乐以及梁书记、母亲等极具个性的艺术形象,用独特的电影语言、生动的故事、真实的细节、真诚的态度对生命进行礼赞,表现一种值得普通人崇敬与效仿的理想人生境界。王永乐同志的事迹感人至深、发人深思,他的贡献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观看了影片之后,我作为XX县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一名党员,深受鼓舞,对学习、敬业、自律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一、虚心好学王永乐同志几十年始终坚持用科学的理论、先进的知识武装头脑,靠着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胆识,带领群众创造并推广冬暖式蔬菜大棚生产技术,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王永乐的科学理论和先进的知识从哪里来,自然是靠着他虚心请教的好学精神;影片点明了王永乐仅依靠传统种植三年没有使三元村摆脱落后面貌的现实,如果王永乐没有虚心好学的精神,他就不会有大棚技术的创新。对一名机关工作者来说,我认为,所谓虚心好学,就是要勤学肯钻,广识多才,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让读书成为习惯,始终拨亮学习这盏灯。身患癌症的王永乐被迫切希望脱贫致富的三元村人一致选为新一任村支部书记,他带领全村党员群众,扩大耕种面积、改良土壤结构,种植果树。后又跑东北学大棚种植技术,带领全村走上种植大棚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王永乐为什么能拖着“半条命”迎难而上,就是靠着他的勤奋敬业精神。作为一名机关工作者,我认为,所谓敬业,就是要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以满腔的热忱、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去,做到热爱岗位、甘于奉献、追求卓越、不懈进取。在这方面,魏书生同样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在很多人眼里,当教师只是一种职业,而在魏书生眼里,当教师则是一项事业。他18岁“上山下乡”,19岁当民办教师,第1页共8页21岁进工厂,28岁起到中学从教至今。从魏书生写了150份申请书才当上老师的经历可以看出,他选择当教师的动机非常单纯,不为名不为利,惟一就是喜欢教育热爱教育,并以此作为自己奉献终生的事业。正是他对教育强烈的事业心,才使他生活和工作难分彼此,教书和育人水乳交融。正是这种强烈的事业心,魏书生才会在别人认为很辛苦的工作中,享受到人生的快乐。魏书生很少说“努力工作”,说得最多的是享受工作,工作着并幸福着。三、清正自律三元村富了,面对接踵而来的荣誉,王永乐没有因此头脑发昏,没有因此奢靡享乐,而是清正自律,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共产党员风范,带领三元村勇闯市场经济大潮,以不断创新矢志为民的朴素精神,丰富着北方冬季餐桌。清正自律不仅仅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行为规范和纪律要求。王永乐谋富裕不懈怠;守富裕不忘本,不失自律清正的浩然正气。对一名机关工作人员不说,清正自律是基本素质,是立身之本。为此,在自律上很有必要强化以下三种意识:古人讲“积羽沉舟”、“君子禁微”,“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就是强调要注意小节,“小处不得随便”。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由小到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小事上不注意,小节上不检点,久而久之就可能会出大问题。因此,作为机关工作人员应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各种规定和制度,自我检点,防微杜渐,坚持做到不该吃的不吃,不该要的不要,不该进的不进。要净化自己的生活圈、交际圈和娱乐圈,做到8小时内外一个样,领导在与不在一个样,别人监督不监督一个样。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稳得住心神,管得住手脚,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抵得住诱惑,经得住考验。《永远是春天》这部影片中王永乐形象在我们面前是一面旗帜,一面镜子。一名机关工作者应该时时处处以王永乐为榜样,时刻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公道正派,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敬业修德,博学进取,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干事,清清白白、老老实实为人”,“顶天立地有本事之人”。2014年5月8日第2页共8页第二篇:永远是春天观后感《永远是春天》观后感胡家中心幼儿园冯多丽影片《永远的春天》以XX省寿光县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为原型,主人公王永乐身患癌症,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他带领一批乐于奉献、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