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引力之虹》心得感悟3篇《万有引力之虹》心得感悟一:那些大部头、野心勃勃的小说,它们的故事复杂庞大、人物夸张怪诞、情节离奇散乱,但题材严肃,试图反映当代社会、描绘人类现状。伴随美国作家雷蒙德卡佛的小说在国内出版,读者们开始熟悉并且谈论极简主义这个词(顺便啰嗦一句:新近出版的小说集《大教堂》是卡佛的后期作品,风格上已经不再极简,国内读者要等到卡佛更早期的作品出版以后才能真正领略其极简主义的文风)。事实上,在二十多年前的美国,极简主义曾经形成一股潮流,以至于不少人抱怨到处都是那种惜字如金、骨瘦如柴的小说。多年以后,极简已经不再流行,没人再抱怨小说太简约,反倒是一些写得极繁的作品开始受到评论家的批评。詹姆斯伍德(jameswood)算得上欧美文学评论界的一位大腕。此人生于英国,曾为《卫报》、《新共和》撰稿,出版过专著《小说原理》(howfictionworks),现为《纽约客》专职书评作家。2000年,伍德创造了一个新词歇斯底里现实主义(hystericalrealism),用来形容一种在他看来日趋流行的小说风格。如今,伍德所指的这种风格也常被称作极繁主义(maximalism),人们谈起詹姆斯伍德时往往会加上一句:他就是造出歇斯底里现实主义这个词的那一位。显然,伍德弄出这个词来并不是为了肯定或者提倡,相反,他非常不喜欢这种风格。那么到底什么是歇斯底里现实主义或者极繁主义呢。其实伍德并没有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归纳起来,他指的应该是那些故事复杂庞大、人物夸张怪诞、情节离奇散乱,但同时题材严肃、试图反映当代社会、描绘人类现状的小说。伍德批评这种大部头、野心勃勃的小说情节繁杂、故事推进过快、像一台永动机、拒绝静止、以沉默为耻、为追求活力不惜一切代价,他指责这类作品过于注重概念,缺乏有血有肉的人物、无人性,他奉劝这些作者不要再野心勃勃地试图向读者展示世界是如何运转的,相反,他们应该把精力放在描第1页共11页述一个人对一件事的感受。詹姆斯伍德最初是在一篇书评中提出这一概念的,所评之书是英国女作家扎迪史密斯(zadiesmith)的小说《白牙》(whiteteeth,2000)。被伍德认为同属这一流派的作家还有唐德里罗(dondelillo)、托马斯品钦(thomaspynchon)、大卫福斯特华莱士(davidfosterwallace)、萨曼拉什迪(salmanrushdie)、乔纳森弗兰岑(jonathanfranzen)和杰弗里尤金尼德斯(jeffreyeugenides)等。我对研究文学术语并没有特别大的兴趣,然而,伍德的这个歇斯底里现实主义的概念却让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因为,在他开列的作者名单中,我看到了自己最喜欢或者最感兴趣的几位当代作家的名字,而对于其中还不太熟悉的那几位,既然大家共享这顶歇斯底里现实主义的帽子,那么他们的作品极有可能也会对胃口,于是,我决定赶快把这些人的小说找来拜读一下。寻找这些作家的作品其实不难。在国内,仅在过去一年中,就有如下这些歇斯底里现实主义小说的中译本出版:乔纳森弗兰岑的《纠正》(朱建迅、李晓芳译,译林出版社,2008年)、杰弗里尤金尼德斯的《中性》(主万、叶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扎迪史密斯的《白牙》(周丹译,南海出版公司,2008年)、托马斯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在这些小说中,《万有引力之虹》(gravityrsquo;srainbow,1973)应该算是最繁、最歇斯底里的了。该书最初的中译本分为上下两册,共计九百九十九页,而最近出版的密排单册本也厚达八百零八页。这本被奉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经典之作的小说写的是二战期间盟军试图破解德军导弹的故事。小说的繁表现在很多方面。首先是故事线索繁杂:出场人物达四百多个,故事发生地涵盖欧洲、美洲、非洲和中亚。其次是内容庞杂:在讲故事的同时,品钦在书中安插了大量的信息,涉及物理学、化学、数学、生理学......特异功能,乃至《易经》。而在文字风格方面,该书的叙事语言颇为繁复,比如,在主人公斯洛索普出场之前,品钦不厌其烦地描写此人办公桌上堆积的杂物:橡皮屑、铅笔屑、咖啡渍、拼图玩第2页共11页具......用去将近整整一页纸。除了繁,《万有引力之虹》在歇斯底里方面也颇具特色。小说中有很多夸张、怪诞的人物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