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研究摘要。伴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大学生具有不断追求新鲜事物的多元化个性,单纯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已无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本文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出发,通过对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据的阐释,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概括,最后提出了一系列运用和优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希望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帮助。关键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资源;运用及优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产生新的社会观念。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寻求新的教育方式与方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显性方法缺乏有效性的问题越来越凸显,而隐性方法作为其有益补充,它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得到教育工作者们的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强调“显性”教育的同时,需更加重视“隐性”教育资源的运用与优化,这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通过类比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可以更为清楚地了解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灌输知识为主的,即教育者直接向被教育者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如:政治宣传、政治学习、理论讲座、形势政策报告会等。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侧重对学生的情感、信念、意志等内在因素的开发,通过文化渗透、环境熏陶、亲身体验等形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依据(一)哲学依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变化是由社会存在的变化引起的。随着时代的变化,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也随之发生着巨大变化。传统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凸显出了不足与缺陷,这说明单一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已无法顺利地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了。因第1页共6页为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只注重于开设了几门德育课程,开展了几次主题教育活动,而忽视了环境熏陶、文化渗透、情感感化、人格示范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二)心理学依据:思想政治教育要符合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从心理学角度看,人们的行为动机“总是在客观上被历史状况所限制,在主观上被得出该思想映像的人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所限制”。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表现为:自我意识增强,主动性、独立性、个性化迅速发展,但意志、性格还处于形成过程中,情绪多变、且较容易产生偏激倾向。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它不仅融合了平等、民主、自由、开放的教育观念,而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更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因此更能弥补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不足。(三)现实依据: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诸多优势。教育实践证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符合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要求,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它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更为符合“以德树人”的要求。它是通过特定的环境、人格示范等一些活动载体对大学生进行熏陶感化和人格塑造的。大学生在参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对潜在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进行思考与辨别,并把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观念与道德情操融入到个人的内在品质中,渗透到心灵深处,并指导自身的行为。(2)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更为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的积极引导和渗透。学生通过学习、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途径,提升自我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情操。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更为注重对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这也有利于解决学生在被动地接受显性思政教育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问题。(3)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更为符合“全面发展”的要求。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个体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因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是知识的记忆,更不是分数,而是激发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