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政治高考热点五:“调结构”、“促转变”实现科学发展【热点背景】“十二五”规划的总体布局:“五位一体”的新格局。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此外还包括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的政治条件即党的建设。“十二五”时期的特点和性质: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从低收入进入中等收入阶段(指人均GDP在1000-10000美元),同时也会遇到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各类要素价格迅速上升,靠大量生产要素投入驱动经济增长难以为继,依靠大量出口国际市场维持高增长的模式受到极大限制,各个利益集团进一步分化,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社会凝聚力在下降,环境污染成为十分突出的问题,这就迫使我们必须主动转型。“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当代中国的时代主题:“坚持科学发展是硬道理。”“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十二五”规划的五项基本方针:“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十二五”主基调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加快”,成败在“转变”,主题是改革,内容是创新。【知识链接】一、【“调结构”与“促转变”的关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经济结构与发展方式有着内在联系,互为因果。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有赖于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有赖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症结。抓住了结构调整,也就抓住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牛鼻子”。二、【“调结构”与“促转变”的原因】①能源资源约束从紧。我国经济增长仍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能源资源对外依赖较大。据海关统计,2009年中国石油进口2.04亿吨,石油消费进口依存度达52%;铁矿石2008年进口约4.4亿吨,占中国铁矿石消费比重的60%。②环境压力增大。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制造和劳动密集的装配环节,导致国内企业在国际价值链低端恶性竞争,同时也导致资源能源消耗过多、环境污染严重。2007年我国仅化石能源二氧化碳排放就达60亿吨,居世界第一位。今后十年GDP若以8%速度增长,那么化石能源二氧化碳排放的绝对量将接近百亿吨。“十一五”前四年累计单位GDP能耗下降14.38%,要实现2020年下降45%目标,“十二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下降应不低于15%,减排任务相当艰巨。③从经济增长结构看。在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中,投资增长速度持续明显超过消费增长速度,表明投资与消费的比例不协调。在内需与外需方面,2007年对外贸易依存度达到65%以上,贸易余额占GDP比重由1997年的4.2%增至2008年6.3%,目前外贸出口大幅下降。在国内投资与消费结构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率从2003年的41%上升到2006年42.5%。与此对应,消费率从2003年的56.8%下降到2006年49.9%。2007年消费占GDP比重只有48%,如果再去掉14%的政府消费,居民消费不到35%。居民消费比重低,这样的消费率很难支撑经济的高速增长。④从三次产业结构看,我国经济增长长期过多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冲击最大、降幅最深的是工业,已成为经济增长速度回落的直接原因。从工业内部结构看,在外需收缩的冲击下,钢铁等行业产能过剩矛盾更加突出,在建产能逆势扩张势头强劲,同时近期一些新兴行业盲目扩张的趋势已然显现。从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