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9页用好导读教导读——肖培东老师《艾青诗选》名著导读课例研习(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张春梅统编教材使用以来,从教学实践看,“名著导读”教学依然是块“硬骨头”。如何知会编者意图,充分运用课程资源教好“名著导读”呢?在江苏省南通市举办的“全国‘整本书阅读'精品课堂”研讨会上,肖培东老师执教的《艾青诗选名著导读》,对此做了有益的尝试与示范。一、名评引路,立足秘妙处《艾青诗选》导读教学,什么是“合宜的教学内容”呢?郑桂华教授在《散文的特性与教学内容的开发》一文中认为,确定散文教学内容的路径可表现为“辨体”、“识人”、“断文”、“定点”四个步骤。[3]笔者以为,这一路径同样适宜于现代诗歌教学,从“抒发作者个性化的情思”这一表达本质来看,两种文体具有一致性。究其根本,是找到、教出“这一篇”的独到之处,并重点挖掘其隐含的“语文核心价值”。再结合统编教材提出的“一课一得”要求,“这一篇的”、“语文的”、“最精要的”,可作为教学内容确定的依据。“名著导读”课上,“这一篇”扩展为“这一本”同样适第2页共9页用。正是基于这样的确立原则,肖老师紧扣“名著导读”的内容提示,将《艾青诗选》导读课的教学内容精准定位为“感受领会艾青诗歌的个性化表达”。如何将文本解读的成果教给学生呢?王君老师说道:“文本解读和课堂设计之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个‘路'就是设问和追问,就是课堂活动的设计与推进。”[4]肖老师的“设问”十分巧妙,直接“名评”引路,以“牛汉先生认为,‘在中国新诗发展的历史当中,艾青是个大形象',你怎么看待这个‘大形象'”和“聂华苓先生认为,‘艾青的诗,好在那雄浑的力量,直截了当的语言,强烈鲜明的意象',你同意吗,有没有要补充的”贯穿课堂始终,提挈起课堂核心内容的教学。两条评论的处理上,也颇具匠心。前者为主,后者为辅,体悟“大形象”的主问题一线贯穿。前者从感受、品悟诗人“大形象”入手,以“你从哪里看出他为土地奉献一切”、“从哪句话读出他非常爱故乡”、“伟大的人,伟大在哪里”、“除了情感,其他方面呢”等追问,引导学生贴着诗句体会诗人“对土地对人民对祖国”深沉博大的情怀、对“土地”、“太阳”等独有意象的选择,以及独特的光影画面及自由诗体的表达。肖老师带领学生从诗句出发,从形象出发,在语言中淘洗并体察诗人和诗人的诗歌。诗人形象之“大”,亦是诗歌格局之“大”、意蕴之“大”、风格之“大”,读“形象”即品“表第3页共9页达”。续接对“大形象”的探讨,直接呈现诗歌的艺术特色,肖老师以结合诗歌对照品评的方式让学生运用所学表达见解,既完善了学生对诗歌特色的把握,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还以“我们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呢?聂华苓先生说的是不是都对的呢?我们需要好好去读一读《艾青诗选》,再下结论”巧妙激趣,可谓一举多得。二、方法导航,紧扣学情点如何“立足文本秘妙”“紧扣学情特点”灵活有效地用好教材中的阅读方法指导呢?这当是课堂实践的重中之重。肖老师给出的问题是“读《艾青诗选》,你觉得要注意什么”。鉴于前述对艾青“大形象”的品悟,学生有感于“诗歌情感的浓郁”和他们朗读时情感缺乏的鲜明对照,自然答出“要带着强烈的情感去读”。肖老师顺势肯定:“这堂课我们班同学之所以对诗歌有种陌生的感觉,那是因为读诗歌的感情还不够啊!”接着指名重读《我爱这土地》,结果读得依旧十分平淡。了解得知,这是一个从未“读”过诗的学生。肖老师如何应对呢?其做法分四步:以“这堂课我们不急,改变就从这里开始”安慰对方;指名同桌朗读(同桌饱含感情);询问、品评同桌朗读;建议像同桌那样朗读。肖老师的引导耐心诚恳、循序渐进,但对于一名九年级基础偏弱的学生,同桌表现太好,常常不是鞭策,而是难堪与压力。他沉默了。肖老师饱含感情第4页共9页继续引导--“试试看,你就读一句,就‘假如我是一只鸟'你是怎么读的?”“你就读‘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试试看--”一再鼓励,他要么小声滑过要么沉默。肖老师没有放弃也没有泄气,而是先转向其他同学,“你说说看怎么读,你帮助这位同学,解开他的心结”;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