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中元节不该被边缘化的传统民俗介绍中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源于道教,是对掌管着天气、收成和旱涝的地官进行供奉。因此这天是注重孝道的中国人向祖先报告秋收成果的一天,然后才是对祖先的纪念。然而近些年来,随着祭拜和鬼神色彩不断加重,中元节这一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正逐渐被边缘化,不少人认为中元节即是“鬼节”,网上也流传着各种节日禁忌帖子,让许多人闻“中元节”色变。近日“凤眼看广府”栏目组走进天河区车陂村,近距离体会这一本不该被边缘化的传统民俗。传统节日逐渐回归百余人热闹“摆中元”“摆中元”活动手工艺品农历七月十五(8月10日),天河区车陂村“沙美梁”祠堂举行“摆中元”活动,时间从农历七月十五日持续到七月十九日,共五天。这可能是广东省内唯一保留这种习俗的宗族祠堂,活动已有五百年历史。当天,梁氏族人会集体进行祭拜仪式,缅怀祖先,感恩生活。上午,由村里四位妙龄少女身穿道教正统服装进行祭拜仪式,祠堂供桌上摆着各家自制的手工艺品展示,花鸟、龙船、财神爷、美女……展品大多寓意吉祥;中午,主办方摆桌提供大盆斋菜;晚上,有各种灯饰展示。人们可以自由上香祈福,可随意捐三五元香油钱。“梁氏为广东大姓,广东有几千条梁姓村,仅广州就有30多条,只有车陂这里(“沙美梁”祠堂)举办‘摆中元’活动。”活动组织者之一、梁氏宗亲十叔(梁广仲)表示,“活动现场十分热闹,很多同姓宗亲会回来,也有周边的村民,我希望更多人参与这个活动,了解这个传统。”中元节被边缘化多数人闻“鬼”色变广州城内的随街烧纸同为农历七月的大节日,一周前的珠村乞巧节盛况空前。反观中元节,都是与广州城内多处可见焚烧纸钱的现象有关,除了满足自家祭拜需要,鲜有大型节庆活动。1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其实在20世纪20-40年代,中元节远比“七夕”、“清明”热闹,传承着以家为单位的祭祖习俗,祭祖先、荐时食的古老习俗直至民国时期仍然是乡村中元节俗的首要内容。20世纪50年代,中元节依然热闹,后来被认为是宣扬封建迷信,逐渐边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传统节日逐步回归,但中元节却没有回到旧时的鼎峰,逐渐被冷落了。小编在微博输入“中元节”,话题大多与鬼神、祭祀有关。网友“舒飞云飞”:原来明天是中元节(鬼节),妈妈让我不要出门;网友“紫嫣鱼儿”:原来昨天是中元节-鬼节,怪不得一大早走在路边那么多烧纸钱和焚香的痕迹,广州这边果然是敬信鬼神……;网友“雪儿丢了”:又到中元节了,每一年的这几天都忐忑不安,一个人在广州把所有的灯都开着,包括阳台的,心扑腾扑腾跳的厉害,无比恐慌,怕的是什么真心不清楚。对于人们普遍把“中元节”和“鬼节”联系在一起,车陂老艺人梁富强有着不同的看法。他给我们讲了个小故事,在南宋之前,人们在农历七月十五过中元节,时至元兵攻宋,元兵已越攻越近,人们害怕待到十五日再拜地官,就提前一天摆地官了。后来,很多人都在还是七月十四凌晨祭拜鬼神,也就是过传统的“鬼节”,踏入十五日就是中元节,主要是纪念先人为后人祈福。“所以,中元节和‘鬼节’的意义是不同的。”梁富强说。看中元就是看故事活动寓教于乐作品:“父子状元”作品:“举案齐眉”作品:“和谐家园”,描绘车陂村民幸福生活传统意义上的中元节,文化内涵其实是包含了对秋收的喜悦,生活的感恩,已逝亲人的思念,旧时仪式多为节日前上冥店买来金银纸衣等冥具,盛于纸袋中,俗称“包袱”,择日拜祭,拜毕焚化“包袱”,俗称“烧衣”。随着时代的变迁,方式有变化,不一定要烧纸钱和放河灯。活动当天,“凤眼看广府”栏目组观看跪拜地宫仪式全过程,供桌上还展示了各式手工艺品:一种是讲述先人的一些故事;另一种是精美的花鸟盆栽,手工精细,以假乱真;还有一种是对现代美好生活的真实展现。据了解,“父子状元”、“安2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定门”等作品都是为了展现梁氏祖先通过自身的勤奋努力,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