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辅导员表彰交流座谈会上的发言参考演讲稿各位领导、前辈、同事:大家好!假如用一句话来描述我如今的感受,那确实是:天冷心热腿发抖。至今还明晰地记得,第一次在土木系辅导员例会上发言时的踌躇满志,因此前几天得知本人要在这里发言时,内心头阵阵发虚,但非常快便豁然了。岁月是个神偷,偷走了青春,留下了懊悔,但这个小偷不会明白,他永远逃不出我的内心。XX年,我失去了一些,得到了不少,感悟了非常多,借这个时机淡定地与各位说说内心话,该是多么欢乐的一件事啊。依照学院安排,我担任了土木工程系09级路桥5班的兼职思想政治辅导员。通过这一年半的时间,我对学生辅导员工作产生了两点浅薄的体会,敬请各位领导、前辈和同仁批判指正。第一,辅导员是教师,更是朋友。记得我在上大学时,第一次见到辅导员的感受,不是亲切,而是畏惧,尽管她是个只比我大三岁的应届女毕业生。从小学开场,甚至从幼儿园开场,“教师”这个词在大学新生的心目当中逐步构成为一个半神半魔的存在:神是由于掌握着书本知识和考试分数,魔是由于严峻的言行和家长的信任。陶行知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认为,辅导员作为教师,注重的是在行为举止、思想道德层面的榜样引导,而在学业上主要是间接的指导,并给予一定的催促。在进展引导时,也应留意方式方法:不要把本人与学生割裂开,站在一个制高点来俯视学生,由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许多要求学生做的事情,却是我们本人曾经或者如今甚至今后都无法做到的,假如我们还坚持如此做,只会激发年轻人的逆反心理,徒增他们对教师的畏惧感和厌反感;应与学生平等交流、对等信任,所谓“对等信任”,即我们信任学生的推断力、仁慈人格和思想成熟度,对应地,学生信任我们的知识水平、师德和人生经历。这种对等,更容易让师生之间产生友谊。第二,辅导员不会比学生高超,只会比学生欢乐。思想政治辅导员,这个全称说明了我们对学生引导的重点是思想层面的,而非知识层面。这个知识层面有两种含义:一种指专业知识,有许多辅导员,包括我本人在内,所学的领域与学生的差异非常大,并不能在专业知识上给予他们多少指导,甚至在学习方法上也协助有限,我们所能做的应该是协助他们树立良好学习适应和正确学习态度,从就业、今后等角度引导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方式上的催促和思想上的劝导双管齐下;另一种指认知才能,我们常常会以阅历来代替推断力,会怕学生犯错,会想方设法地把他们往我们料想的轨道上牵引,事实上我们每个人走的只是人生的某一种可能性,不代表其他的路不能走,也不代表我们走的路一定比其他路正确、平坦,我们只是在一些方面临时领先于学生,或者在综合才能上可能强一些,但是学生们作为成年的个体,在某些方面的认识会比我们深入,才能要比我们强大,这是不得不承认的,也是我们常常怯于承认的。郭德纲有句名言叫做“青出于绿而胜于蓝”,我觉得,真正的教师,包括辅导员,应该赞同这句话,同时乐意推进这一进程,将本人之所长传授给他们,以宽广的心胸去教授一个素昧终生的人,不能像猫教老虎那样留后手、藏私、不用心,要能够包容学生的错误,敢于承认本人的错误。我在给别的班上课时,有一次随口在一个文学常识上出了错,被学生当场指出,我当时还坚持己见,课后查阅相关材料时才明白本人错了,一周后我在课堂上向所有学生道了歉,尽管有些为难,更多的却是欣慰。因此,我之前所说的对等信任在这里能够引申为:一,信任学生的纠错才能,不管是教师的错依然他们本人的错;二,信任本人的魅力,让学生在跌倒时会想到你,愿意让你纠错;三,信任本人的纠错才能,同意学生犯错,只要这种错误不致命,在可操纵范围内。看到学生成功和得到学生信任,应该是我们作为教师最值得幸福的两件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