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掏耳朵篇一:正确掏耳朵及棉棒选择很重要正确掏耳朵及棉棒选择很重要人都有耳朵发痒的时候,痒起来时总想一掏为快。顺手拿起黑色小发夹就往耳朵里掏,万一发夹生锈容易造成耳朵发炎。如果有了棉花棒,似乎卫生许多,但在掏耳的过程中如果棉花棒没有完全杀菌,还是一样不行的。为了避免棉花棒把细菌带入耳内,在使用之前,大部分的以前的人总是用不干净很了,但是在制耳朵造成伤害最好沾点温的稀盐水再掏耳朵,一方面杀菌,一方面也可以止痒。那么,应该怎样正确掏耳朵呢?一般来说,耵聍,俗称“耳屎”会随着人们的咀嚼、张口或打哈欠的活动而自行脱落,所以并不需要频繁陶耳,一般10天左右一次即可;如果长期不掏耳朵,形成耵聍栓塞,应到医院用专门器械取出,再用滴耳剂滴耳2—3天,预防感染。如果自己在家掏耳朵,最好用棉棒。轻轻地将棉签头拽蓬松,以防缠绕过紧的棉棒划伤耳道,然后用其在外耳道转动,耳朵朝下,耵聍就出来了。屑状的可以适当使用棉棒,如果是大颗粒的话,应用温水或是专用药水滴进耳朵,过几分钟后再轻轻地掏出。另外,一些金属、塑料材质的掏耳勺质地坚硬,容易对耳道造成损伤。(引用)篇二:一种安全掏耳的方法一种安全掏耳的方法掏耳或者叫采耳、挖耳,就是把耳道内的异物陶挖出来,清理干净;对于这种做法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这样做很有必要,而且身体力行,有许多人因“耳痒难搔”,甘愿花钱找专门的掏耳师傅整治,有人甚至掏上瘾,欲罢不能;有的一个星期最少一次;更为夸张的是有的人头天刚陶了一次,第二天因为奔波劳累引起耳痒难搔又找上掏耳师的门要求掏耳解除不适;还有上班族将掏耳朵视为抒压妙方。为此“掏耳”形成了一个行业,一个偏门、然而又古老的行业;这个行业在四川等地一直很流行,近来在其它地方也开始“火”了起来,使得专业“掏耳师”成了抢手行业,掏耳师或采耳师月入万元的不在少数。持另外一种看法的主要是专业医务人员,他们认为我们人体的外耳道皮肤比较薄,与软骨膜连接比较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掏耳朵时用力不当就会引起外耳道损伤、感染,导致外耳道发炎、溃烂,甚至影响张嘴和吃东西。耳屎,也有人称为“耳蝉”,医学名称叫“外耳道耵聍”。外耳道皮肤中有许多汗腺及皮脂腺,它们不断地分泌液体至外耳道中,这些液体量很少,但黏性很大,能将灰尘及皮肤的脱屑粘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的积聚即形成“耳蝉”。这种“耵聍”,可以保护外耳防止皮肤干裂,发挥抑菌和杀菌的生理功效。此外,耵聍还可以阻挡灰尘、小飞虫等进入外耳道,保护鼓膜。而且,一般常人的干性耵聍,一般可以自行脱落,并不需要经常清除。但是,对于耵聍分泌旺盛的“油耳朵”,或者经常在灰尘较多的环境中工作或生活的人而言,如果不定期清除,容易堵塞耳道,影响听力,有时还会刺激外耳道,使耳道发痒。所以,耳屎过多就应把它掏出来。但是,如果掏耳朵用力不当,最易造成外耳道损伤感染而成疖肿,引起耳部疼痛,严重者可致听力减退。常掏耳朵还可使外耳道皮肤角质层肿胀,阻塞毛囊,有利于细菌生长,导致耳道奇痒、流黄水。外耳道皮肤长期慢性充血,还容易刺激耵聍腺分泌,耳屎反而会更多。常掏耳朵容易刺激皮肤鳞状细胞或基层细胞增殖,诱发外耳道乳头状瘤,同时,还容易将霉菌带进外耳道,使耳道奇痒难忍。如果霉菌生长在鼓膜上,可出现听力减退及耳鸣。医院接诊中就出现过这一类病例,例如一次某院耳鼻喉科门诊来了位30多岁的男子,他说近几个月来觉得左耳朵听声音越来越不清楚,感觉里面像堵了一团棉花。医生检查发现他的左耳内长满了乳头状瘤,从里到外把耳道堵得死死的,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了他听力下降。耳道乳头状瘤是病毒感染引起,开始时是良性的,但如果外界刺激比较多,就会使其恶变,越长越多最终堵塞耳道。在各种致其恶变的因素中,掏耳朵是最多最直接的,询问病史可以发现,此类病人往往有掏耳朵的经历,那位30多岁的男子就经常让理发师给他掏耳朵,并视之为一种享受。殊不知没经过消毒的公用掏耳工具不仅能传播引起耳道乳头状瘤的病毒,还能刺激其恶变。综合关于掏耳的各种说法,我们得到几点启发:一、耳朵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