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教学中的两极分化王明新课程的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少数人的发展仍然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作为一线的老师面对新课改的“后遗症”——两极分化现象的突显,我们应在实践中迈出坚实的脚步以行动改变现状,努力搜寻切实可行的途径来弥补如今新课改带来的不和谐,进而最大程度上缩小两极分化现象。于是,我们课题组努力探究,在实践中进行以下策略的研究。1.审视教材,用活教材——堵住两极分化的源头新课程为教师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保证,教材成为作者、编者、教师、学生之间共同对话的文本,而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活教材。(1)合理重组,体现科学恰当地重组教材,教师不能唯书而教,应从学生实际出发,用建构主义的理论来思考:怎样的教学才能更适合学生实现知识链接?我们应把具有极强类同关系的内容适当调整,注意揭示知识之间本质属性,将整体结构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认知结构,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实现迁移。如“多位数加减法”分在两个单元进行教学,为使学生建立起整数加减法的整体认识,可进行组合整体式教学。在百以加减法基础上,将多位数加减法呈现出来,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试算,从而促进学生自觉实现知识我,掌握计算方法。适当增删教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教学难度,可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增删一些内容,以形成合理的知识技能,拓展学生思路。(2)有机补充,丰富教材教材总是以静态形式出现的,而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却是动态的。老师要努力使数学教学成为活动教学,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有趣的数学活动,使数学问题生活化。如二年级上册的“排列与组合”,教材例1给出了一幅学生用数字摆两位数的情境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操作平台,例1下面安排的是做一做的两个练习题。编者把排列与组合的知识巧妙地蕴含在其中,真是简明扼要,妙不可言。我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在去感受生活中的排列与组合,我就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福娃参加游戏活动的教学情境,并把丰富的教学素材有机地贯穿于课的始终。从福娃摆两位数的个数,解决问题后而握手的次数,看动物表演时动物好朋友的对数,猜三个数字组成的可能的电话号码数,到加限制条件猜电话号码等等,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解决了一系列的数学问题,这样的情境使干巴单调的教学内容更加丰满,也使知识更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3)分步呈现,提高效率如果情景图中有大量的对话、丰富的图案则教师必须教师分步呈现教材的情景图。对情景图进行“再加工”,增加故事性,分层分步叙述情景图的内容、对话,减少学生理解的困难。2.关注学生,夯实基础——闭塞两极分化的闸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是有效避免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良方。注重“双基”教学是我国数学教学的优良传统,新时期我们对“双基”内涵的理解也应与时俱进,要以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为取向,而不能仅以学科需要和发展来定位,应体现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基础和学习兴趣,缩小两极分化。(1)用爱营造,融洽学习环境对学生的爱,特别是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的更多的爱,是他们付出努力、战胜困难的最有力支撑。“爱”如果只停留在嘴上,那只能使学生反感。为了让师生共同建立起爱心的堤坝,我用了四招:即保护自尊,学会宽容,体现赏识,鼓励自立。在班级建立起爱心制度,细化爱心表现,杜绝嘲笑和歧视。对农民工子女和学习环境较差、学习有困难的孩子,要给予他们“特别的爱”,老师和同学都要平等地对待他们,帮助和鼓励他们自强自立,在校内、班级里为他们营造好融洽的氛围,在学习方法上多给予指导。课堂上适时对爱心行为重墨点评,以强化爱心体验。为了激发起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特别是鼓舞起那些后进生的勇气,课堂上要尽量多给他们以表现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让他们作为小组内讨论集中后的统一意见的发布者,让他们作为浅显问题的回答者,促使他们成为集体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班级的激励机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定期多方听取意见及时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