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教学设计【素养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学术背景。2.阅读梳理各个单元的核心概念,找出概念间的关系,并理清全书的逻辑思路。3.讨论并总结,《乡土中国》的现代意义。4.在实践中,掌握整本书阅读的思路及方法,并撰写学习心得。【教学重难点】总结表达学习《乡土中国》的现代意义或价值。【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教学过程】第一模块:作家作品介绍及阅读指导一、了解费孝通费孝通(1910.11.2-2005.4.24),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28年考入东吴大学医预科,1938年获得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博士学位,1944年加入民盟,1982年被选为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院士,1988年获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二、了解《乡土中国》《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乡土中国》一书收录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十四篇论文,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深度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该书语言流畅,浅显易懂。《乡土中国》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三、了解创作背景《乡土中国》来源于作者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当时作者应《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14篇文章,《乡土中国》由这些内容、文章辑录而成。四、阅读指导阅读《乡土中国》总的要求是读通、读懂,理解基本内容,并力求触类旁通,掌握学术著作的一般读法。阅读这类著作,除了关注作者运用的材料、提出的概念,以及作出的理论阐释,还要看它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什么创造,这种创造经历过怎样的探索,具有怎样的价值。具体策略如下:①要有阅读的“预期”。阅读学术著作的目的一般比较明确,如阅读《乡土中国》可能是为了了解中国乡村的历史与文化,也可能是想学习一些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还可能是为解决当今农村问题寻找答案等②先“粗”后“细”,逐步推进。所谓“粗”,一是阅读“序言”和“后记”,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二是通过浏览目录大体了解著作的基本内容和章节结构。所谓“细”,即注重概念、材料、论证、推理等要素,深入思考,不断提炼。③抓住核心概念,找出概念间的关系。如“礼俗社会”“差序格局”“无讼”“无为政治”等。这些都是作者从大量的田野调查材料中提炼出来的,用以归纳某些现象,并从理论高度解释这些现象。④关注作者研究的思路。《乡土中国》是基于田野调查的研究,阅读时要注意作者怎样从调查材料中提炼典型的现象,形成概念,又怎样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进行阐释。不仅要知道结论,还要注意形成结论的过程,看作者怎样通过辨识、分析、比较、归纳,提出和研究问题,获得新的理论发现,甚至开拓新的研究领域。⑤反复阅读,积极思考。学术著作理论性强,涉及的术语多,语言表达比较抽象,阅读时难免会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这时,就要多读几遍,调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积极思考,还可以参考一些资料,促进对学术著作的理解。第二模块:学习任务、计划及方法一、学习任务>任务1:抓住核心概念,理解作者观点具体要求:①梳理每一章节出现的专有概念,解释其具体内涵,并理顺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②梳理作者用以指称乡土社会的概念和与之相对应的指称其他社会的概念。【习题练习】联系全书,梳理作者用以指称乡土社会的概念和与之相对应的指称其他社会的概念,填写下面的表格。指称乡土社会的概念指称其他社会的对应概念礼俗社会①②借助文字的社会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