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秋天的怀念》教案一、教材分析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作者借助对几件平常小事的细致描写,表达了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二、学情分析现在的孩子大多沉浸在幸福生活之中。当然,这种幸福包含着他们每天享受的母爱。可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到这种无私博大的爱。通过《秋天的怀念》一课学习,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朗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从而悟出母爱的内涵。同时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体会这种爱,回报这种爱。三、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秋天的怀念》一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通篇洋溢着作家史铁生对母亲的无尽怀念和对母爱的深情赞颂。针对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先创设情境,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交流,并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体味人物的内心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积累生字词,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方法与过程:1通过抓母亲的言行,体会"母亲"深沉的爱和无私的关怀,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思念。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能试着用这种方法写人写事。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心长辈、尊敬长辈的思想品质。教学重点概括母亲关心“我”的具体事例。教学难点从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情中感受到母爱的内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带有重点问题及重点语句的幻灯片、音乐磁带、课文放大的插图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史铁生的资料教学过程(一)简介作者,引出“母亲”1、在中国当代的文坛上,有这样一位作家2、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他叫史铁生。2、那么是什么力量让史铁生写出这么多震动中国文坛的好作品呢?因为她有一位这样的母亲,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这位母亲。(板书课题:秋天的怀念)可惜这位母亲早就不在人世了,她在儿子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当时年仅49岁。3、请大家读这段话: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摘自史铁生的《合欢树》)4、你抓住了哪些关键词?读懂了什么?5、从这段文字中,你读出什么问题出来了吗?6史铁生为了怀念他这位伟大的母亲,写下了《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感知“母亲”: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篇课文,看看这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呢?我们要读懂一个人无非是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察言观色。大家从这方面认真思考就能读懂。请自读课文,找出有关描写母亲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用不同的符号标出,并圈出重点词。(三)品词嚼句,诠释“母爱”:1、根据学生找出的重点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品读,读出母亲的苦,母亲的爱。用简单的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你们从母亲的语言、行动和神色中读懂了母亲。如果有人问什么是母爱,你怎么回答?母爱就是一个行动,一句话语,一个神情。概括地说母爱就是一堆细节,一堆不起眼的细节。请你们好好读读自己所画的句子。史铁生通过一个个的细节描写了母爱,细节决定了一切,细节往往是不起眼的。让我们好好来品位细节,想想母爱究竟是什么?请你们盯着划出的句子看,想。交流:A、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聚焦“躲”字,史铁生把东西砸碎,母亲为什么不制止,反而躲出去。任凭儿子摔、砸,透过这个躲字,你看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