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括号”教学案例与评析湖南省岳阳市第四中学吴明强一.感知生活、导入新课(播放课件,思考问题)①.教室里有a名同学,第一次有b名同学被老师喊到办公室去了,第二次有c名同学被老师喊到办公室去了,请你用代数式表示教室里现在有多少名学生?你能用两种形式表示吗?②.教室里有a名同学,从老师办公室进来了b名同学后,又有c名同学被喊到老师办公室去了,问现在教室里有多少名学生?相信聪明的你也能用两种不同的代数式表示出来。评析:教师没有从书本出发,而是选取了学生最熟悉的教学资源为背景,提出问题,引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老师: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回答上面两个问题。学生A:问题①中教室里现在有学生a-(b+c)或a-b-c老师:这两个式子的值相不相等?众学生:相等。老师:那么我们有:a-(b+c)=a-b-c……①(并演示)请你继续回答。学生A:问题②中教室里现在有学生a+(b-c)=a+b-c……②老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周围还有没有与问题①和②相仿的问题,把它提出来。学生B:昨天我妈妈领了a元工资,先到供电所交了b元电费,又到自来水公司交了c元水费,我妈妈还剩下的钱为:a-(b+c)=a-b-c(元)1学生C:我有a元零花钱,今天早晨我爸爸给了我b元,我吃早餐、搭车用去了c元,我还有零花钱:a+(b-c)=a+b-c(元)。学生D:我家里有a个苹果,昨天下午来客人吃了b个,昨天晚上来客人吃了c个,我家还有苹果a-(b+c)=a-b-c(个)……评析:教师在得出a-(b+c)=a-b-c和a+(b-c)=a+b-c后,并不是按惯例马上就引导推出去括号的法则,而是继续让学生提出类似的问题。全班有四十多个同学举手要发言。提出的问题形形色色,五花入门。这并不是浪费时间,恰恰是让学生参与进来,感受理解去括号的法则。通过一个个问题的提出,尽管老师还没有把去括号的法则推到台前,学生就已基本掌握了。这对降低本节课的难度取到了很好的作用。老师:再请大家观察a-(b+c)=a-b-c……①a+(b-c)=a+b-c……②这两个式子有什么特点?学生E:这两个式子,左边有括号,右边没有括号。就是把括号去掉了。老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课件演示)a-(b+c)=====a-b-c……①a+(b-c)=====a+b-c……②有括号去掉了括号(没有括号)(画外音)去括号在数学课里是一个经常有的内容,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去括号是不是就是很随便地把一个括号丢掉呢?不是的话,怎样去括号呢?评析:教师这么说,实际上是想引起有的同学的注意和重视,切实掌握好去括号的法则。2学生F:去掉一个括号,要看这个括号前面的符号是正还是负,如果这个括号前面是一个“+”号,那么去掉这个括号和它前面的“+”号,里面的每一项都不变号,原来是怎样的符号还是怎样的符号;如果括号前面是“-”号,那么去掉这个括号和它前面的“-”号,里面的每一项都要改变符号,原来是正号的变为负号,原来是负号的变正号。老师:这位同学说得好不好?不来点掌声吗?(课件演示)概括:去括号法则: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符号;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教师:请大家例举一些出括号的式子来。学生G:+(a+b-c)=a+b-c,-(a+b-c)=-a-b+c学生H:x-(y-z)=x-y+z,x+(y-z)=x+y-z…………评析:教师在得出去括号的法则以后,并不是马上进入下一个环节,而是继续让学生举例,巩固去括号法则。符合实践,认识,实践的认知规律。教师:(课件演示)式子-2(a2-2ab+b2)的括号怎么去?请同学们讨论,并派代表回答,它与式子-(a2-2ab+b2)去括号有什么异同点?评析: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之一,教师提出来,让学生参与讨论,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学生I:这两个式子的相同点:一是括号里的项相同,二是括号前面都有一个“-”号;不同点是第一个式子前面有一个“2”,第二个3式子前面没有“2”。老师:第二个式子前面没有“2”,是不是就表示没有一个数呢?有的话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学生I1:有,有一个“1”,只是没有写出来。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