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喜阅读出好孩子VIP免费

喜阅读出好孩子_第1页
1/2
喜阅读出好孩子_第2页
2/2
书是粮食不是药——为什么要阅读摘自《喜阅读出好孩子——中国孩子的阅读问题》我们经常会看见下面这样一幕,或许这一幕也曾发生在你的身上——孩子拉扯着父母,喊:“爸爸妈妈我要买这本书!”爸爸或妈妈的回答是:“买什么买?家里买的书你还没看完,又想买!”这种回答,听起来很有道理:买了不读,不是浪费吗?浪费总是不对的。简单类比一下:如果今天的午饭,孩子只吃了半碗,剩下的半碗就放在那里。到了晚上,孩子喊:“爸爸,妈妈,我想吃这个!”你会怎么回答?你会说“吃什么吃!中午的饭你还没吃完”吗?当然,你不会说。因为孩子吃饭是一天三顿,没有父母会问孩子饿不饿,然后一直等到饿了才同意孩子吃饭。所以,阅读最根本的理念是:书是粮食不是药。这句话极其简单。可是,牢记这句话,对望子成龙的父母来说,对认真工作的老师来说,或许比任何阅读方法都重要!孩子身体的成长,以王谷作为粮食。孩子精神的成长,以图书作为粮食。这实在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之所以我们对于阅读,有着太多的困惑与误解,就是因为物质上已经吃饱的中国人,刚刚明白如何才能吃好,根本不懂精神上该如何才能吃饱。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中国人其实有着重视阅读的传统。只是中国人的潜意识里,是把书籍视为药物。有的可能会视为灵丹妙药,但那也是药。家里的书没看完就不买新书——这,正是把书当药的最典型的想法。药没吃完,买回来干吗?孩子生病了才会吃药,哪位父母会给没病的孩子吃药?所以,孩子想多买几本书时,父母会习惯性地阻止。阻止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因为钱。同样10元钱,买一个鸡腿让孩子吃,父母会很乐意,买一本课外书给孩子看,父母会犹豫,是因为潜意识里父母把书视为药。只读教科书,只买教辅书——这,正是把书当药的最典型做法。国家发的教科书,自然是最好的药。其他的课外书不能乱买,否则会干扰对教科书的学习。孩子作文不好?买本作文书;孩子数学不好?买本数学练习册。这种教辅书,是补药。就这样,太多大人,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就沿袭这样的思路,费尽心血,辛辛苦苦,最后培养出一个精神上的“药罐子”。因为大人把书当作药,导致孩子把书变成药。成年人的心智成熟,能够为了目的而委屈自己,因此不用人劝着吃药。身心发育并未成熟的郭,却更多只会受本能的驱使。所以,大人嚷嚷着“良药苦口”,鼓励孩子赶快吃药,盼望着药到病除时,孩子却根本不管良不良,只觉得非常苦,打心眼儿里讨厌,也就把读书看成吃药,把学校看成医院。书是粮食,所以阅读不苦只要方法得当,每个孩子都会喜爱阅读。求知的欲望,是每个孩子的本能。这种本能最明显的表现,可以从每个孩子幼年不断询问的“为什么”里看出。如果说应试教育里的读书还是件苦差事,那么真正的阅读作为求知的手段,是顺应着每个孩子的天性,绝对会得到孩子的喜欢。哪有孩子会不喜欢吃粮食的呢?有的好书让孩子觉得“苦”、读不下去。这不是书的错,也不是孩子的错,而是粮食与孩子的搭配错误。比如,米饭有营养,可你会给刚满月的婴儿喂米饭吗?你不会,是因为你知道对婴儿来说,米饭无法下咽。同理,必须给不同阅读阶段的孩子,挑选合适的粮食。不要因为孩子暂时没爱上某本好书,就斥责孩子“不爱读书”。那样,很容易让孩子从此变得真的不爱读书。书是粮食,所以见效不快。“孩子读了**天(本)课外书了,怎么一点用都没有?”大人经常会有这样的疑问。可是,孩子今天吃下了一大碗红烧肉,明天你会去捏胳膊大腿,会去问“吃的肉都长到哪里了”吗?吃肉不部在,是因为心知肚明;阅读会问,是因为心里没底。就算是吃药,还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何况是吃粮食?孩子读书,是精神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和孩子身体的成长一样:每天盯着孩子,就觉得孩子没什么变化。可过一段时间回头去看,就会发现孩子的改变。因此,阅读如同一日三餐,贵在坚持。书是粮食,所以不能偏食。杂粮营养丰富而全面,最有利于健康。所以对打基础阶段的孩子而言,在抓住孩子的兴趣点,激发并引导孩子爱上阅读之后,尤其应该让孩子读各种门类、不同作家的书。从门类来说,文学、科学、历史……读得越杂越好。从作者来说...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喜阅读出好孩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