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昭烈庙为什么叫“武侯祠”?纪念诸葛亮的武侯祠原本不在现址,而是位于今天锦里的东侧,汉昭烈庙位于今武侯祠。明献王朱椿入蜀以后,认为君臣的庙宇、祠堂平起平坐,有违礼教,因此将原武侯祠拆毁,并入了昭烈庙。但是老百姓更喜欢诸葛亮,所以仍然沿用武侯祠的叫法,久而久之,反倒没几个人知道汉昭烈庙了。因此到了民国时期,一位叫邹鲁的文人写了一首诗来说明这个问题: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2、蜀献王朱椿是哪个朝代的人?他对成都,蛾眉山,有何贡献?明朝的人;蜀王朱椿是一个喜好读书和做学问的人,“博综典籍,容止都雅”,在朝中有“蜀秀才”之称。到成都后,聘请了大学者方孝孺为师傅,兴办郡学,资助清贫学者,在吏治上也革除了一些弊端,并击败了番人入寇,所以口碑不错,史书上说他“以礼教守西陲”,“蜀人由此安乐,日益殷富,川中二百年不被兵革,椿力也”。蜀王朱椿的大局观也很好,燕王朱棣举兵推翻建文帝当了永乐皇帝后,朱椿主动朝贡,保障了中央王朝和蜀王府的和谐相处,维持了蜀地的安定局面。明代的亲王都是世袭制,朱椿之后共传了四世七王,史书说他们都继承了家风,“皆检饬守礼法,好学能文”。对峨眉山:巴蜀离历代京都较远,一旦发生暴动,鞭长莫及。故历代帝王除委派得力可靠的人治理蜀地外,还支持峨眉山佛教,想借峨眉山佛教来稳定人心,稳定时局。自唐代起至清代,帝王们对峨眉山佛教都有赐赠,以示关怀。蜀献王朱椿经常关注峨眉山佛教,而当年峨嵋山主持为迎接朱椿所建的清音阁接王亭,则有“峨眉山第一风景”之称。帝王的支持,使山上佛事越来越兴隆,峨眉山佛教也自然成了蜀地佛教中心。朱椿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一子,母亲为惠妃郭氏,谥号为“献”。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椿被任命为蜀王,前往四川藩府(亲王的府邸)。据说他喜欢读书,举止优雅,而且孝顺慈爱,对文人儒生十分尊重,所以被他父亲朱元璋称为“蜀秀才”。他对成都的贡献有如下几条:1、发展教育。朱椿到成都以后,首先聘请当时的著名学者方孝儒为自己儿子的老师,以此种行为来号召四川人尊敬学者,如此才能爱好学问。他到处访查贫困的学者,每月给他们每人一石粮食来保障生活。2、利用经济手段平衡民族矛盾。历史上,中央政府常常盘剥西南少数民族,很多贪官也违反政府禁令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不平等交易,因此西南少数民族常常叛乱,造成四川难以发展生产。朱椿向朱元璋提出,只用蜀锦、蜀扇、蜀纸作为贡品,其他的东西一概不征收,由此在200多年中,四川没有发生民族战争,四川人的生活日益富裕。3、大义灭亲。朱椿的一个儿子得罪了朱椿,为了逃避惩罚,冒充为建文帝。朱椿主动向明成祖朱棣通报情况,受到表彰。朱椿的子孙们也大多贤能,因此在当时被称誉为“蜀多贤王”。朱椿本人对峨眉山佛教比较关心,但具体贡献不明显。反而是朱椿的子孙中,蜀怀王朱申鈘(朱椿的孙子),捐资重建了被火灾毁坏的普光殿(即今华藏寺)。3、武侯祠中的三绝碑是哪三绝?三绝碑:本名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在武侯祠大门至二门之间的东侧碑亭中。碑高367厘米,宽95厘米,厚25厘米、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刻建。由唐代宰相裴度撰文,书法家柳公绰(柳公权之兄)书写,石工鲁建镌刻。裴文、柳书、鲁刻,三者俱佳,所以后世誉为三绝碑。碑阳、碑阴、碑侧遍刻唐、宋、明、清时代的题诗、题名、跋语。因此三绝是指:"裴文、柳书、鲁刻".裴度在撰写碑文时,还没有担任过宰相,而是担任当时的剑南西川节度使武元衡幕府的“掌书记”,还不算官员,只能算吏员。而柳公绰此时的官职比裴度高很多,是成都少尹兼营田副使。该碑大约在清康熙年间被民间称为“双绝”,指裴文柳书。三绝的说法始于何时,现在没有明确的史料证明,但从一些老年人的回忆来看,应该不晚于民国时期,只是增加了诸葛亮的文治武功之绝。这是“老三绝“。到了建国初期,在“打倒一切帝王将相”的号召下,此碑差点被毁,一些文物工作者为了保护它,于是找出了明代的一位四川著名石匠鲁建(该碑在明代已经模糊不清,因此为明代人重新镌刻过)顶替进去,作为“劳动人民的辛劳结晶”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