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的减法》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2、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渗透化归思想;3、能较为熟练地进行两个有理数减法的运算;4、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二、教学内容分析: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是一种基本的有理数运算,对今后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并对解决实际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对减法运算并不陌生,但在小学阶段多是一种技能性的强化训练,学生对此缺乏理性的认识,很多时候减法仅作为加法的逆运算而存在.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利用这些既有的知识储备作为知识生长的“最近发展区”来促进新课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通过具体情境中减法运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减法的意义.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正负数、相反数、数轴、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之后学习的新内容,因此,减法向加法的转化,借数轴理解减法的意义,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总结归纳减法的法则等等,都需要学生学习和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所以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是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和渗透。三、学情分析:1、在小学阶段学生已学习了非负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在生活中他们也经常会接触到减法运算,因此学生对减法的应用并不陌生,另外他们也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有一定的运算能力。2、本校属于乡镇学校,学生的基础水平和接受能力都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都较弱。3、做为初一新生,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不强,虽然学习积极性较高,探索欲望也较强,但交流合作的意识不强,自我管理能力也很差,所以学习学习效率不高。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教学难点是:1、合作交流探索减法法则;2、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减法运算的意义并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四、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1、有理数加法法则:①②③2、有理数加法的步骤:①②3、填空:1①(-14)+(-9)=②(-9)+3=③(-7)+10=④(-23)+23=4、填空:①(-5)+=5②+3=-12③(-7)+=-10④+(-23)=(-23)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为下面的教学做好准备,同时通过对旧知的熟练回答,让学生对学习新知充满自信心。(二)新课引入1、孔老师今年23岁,你们今年13岁,孔老师与你们年龄相差几岁?2、某地某天的气温是-5~5℃,求这天的温差?设计意图:由身边的数学问题引入,感受有理数减法运算的现实意义。(三)新知探究1、-5~5℃这一天的温差是多少度?你怎么解决这个问题?1)直接从温度计上看出:2)你能列式计算吗?可列式为:3)你还能列出另外一个不同的算式吗?4)、比较2)与3),你能得出什么结论?2、再换几个数试试,看看这个结论是否一定成立?(1)9–8=9+(-8)=(2)15–2=15+(-2)=3、得出有理数减法法则:4、用字母表示减法法则:设计意图:根据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列出减法算式后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兴趣,鼓励和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亲历从列举特例到归纳(不完全归纳)出一般的减法法则的全过程,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同时渗透转化,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四)新知应用例1计算(课本第22页例4).(1)(–3)–(–5)(2)0–7(3)7.2–(–4.8)(4)解后反思:进行有理数减法时需注意什么问题?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理解。渗透化归的思想:让学生归纳一些运算的规律、特征,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例2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其海拔高度大约是8848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大约是-155米,两处高度相差多少米?解后反思:求两数相差多少,可用什么方法列式计算?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在实际生活中如何使用减法解决问题,进一步感受学习减法的必要2性。(五)同步练习计算:(1)6-9(2)(-8)-(-5)(3)(+4)-(-7)(4)(-1)-(-2.5)(5)0-(-5)(6)解后反思:①显然有理数的差不一定是正数!想一想,差何时为正?何时为负?何时为0?②显然任何数减0,差为这个数;想一想,0减任何数,差等于什么?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的认识,并注意归纳有理数减法的规律,而不机械地将减法转化成加法,为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