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鲁迅(1881.9.25—1936.10.19),我国的一位鼎鼎有名的大文豪,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亭,后又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8部。☆关于鲁迅的健康状况1932年前后,正是国民党反动派为配合军事“围剿”而对革命文化实行反革命“围剿”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先生以不倦的战斗精神积极领导左翼文艺运动,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正是这些“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他的身体,使他瘦弱不堪。因此朋友们都很关心他的健康,觉得他脸上缺乏血色,希望他转地治疗。……宋庆龄等也一再挂念他出国疗养。但是,鲁迅却婉言谢绝“……等我觉得实在支持不下去的时候,再说转地治疗吧!”鲁迅就是这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切!作者:阿累原名朱一苇,1909年出生于江苏省涟水县。发表这篇文章时他用了阿累这个笔名。阿累原是解放前上海艺术大学毕业生,于1932年8月考入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阿累加入了新四军。新中国成立后,阿累历任湖南省文教厅厅长、湖南省委宣传部长和湖南大学校长等职。1987年病故。作品《一面》1936年为纪念鲁迅逝世,阿累于10月写了回忆性的文章《一面》,最初发表于黎烈文主编的《中流》半月刊,后被编入苏教版初一下学期、人教版六年级上学期的语文课本第19课中和七年级下学期的语文课本第二课中。阿累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1932年8月考进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举国上下,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沉痛的悼念。阿累和鲁迅仅见过“一面”,但鲁迅的外貌和言行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能从小见大,表现出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而阿累作为青年一代,期望踏着鲁迅的足印继续前进。日本帝国主义继占领东三省后,又进攻上海,而国民党反动派却采取对外妥协投降,对内残酷镇压抗日民众的反革命政策。同时,还进行反革命文化围剿。禁进步书报、封书店、迫害进步作家。鲁迅先生也遭反动派通缉,但仍然坚持斗争,不屈不挠,翻译和介绍了不少马列主义文艺理论和外国作品。《毁灭》即在那时自费付印。鲁迅先生热情关心培养文艺工作者,赠书阿累仅为其中一例。四年后,1936年10月19日凌晨,鲁迅先生于上海病逝。鲁迅先生的逝世在中国人民心中引起巨大悲痛,人们用各种方式悼念鲁迅,怀念先生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英勇奋斗一生。☆背景简介易错词:赫然(hèrán)踌躇(chóuchú)摩挲(mósuō)颓唐(tuítáng)抖擞(dǒusǒu)揩油(kāiyóu)不能自已(bùnéngzìyǐ)恣情(zìqíng)殷勤(yīnqín)莽撞(mǎngzhuàng)憎恶(zēngwù)嵌(qiàn)踱(duó)捻(niǎn)窘(jiǒng)懊悔(àohuǐ)陡然(dǒu)地窖: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在课文里有鲜明的意思。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莽撞:鲁莽。指言语、行动粗率而不审慎。踌躇:犹豫,拿不定主意。摩挲:用手抚摩。颓唐:精神不振作。打眼:引人注目。憎恶:憎恨,厌恶。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牛毛细雨:细而密的小雨。殷勤:热情周到。结结巴巴:(说话)断断续续,不流利。陡然:突然。窘相:困惑为难,不知所措的样子。复述课文,弄清事情的六要素。时间:1932年秋天的一天地点:内山书店人物:我,鲁迅,内山完造我,鲁迅,内山完造起因:因接班还要等半个钟头,到内山书店躲雨、歇歇。买书缺钱,与鲁迅会面、交谈并接受赠书。结果:从“一面”中受到巨大的鼓舞和影响。经过:概述全文内容1932年秋天,“我”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