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学习兴趣的培养》吴丽霞冯浩课题主持人:在学校音乐教育中,教师运用艺术载体——音乐作品这一主要媒介,向受教者进行熏染、陶冶、塑造,从而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修养。但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比较沉闷,缺乏生气,难以唤起小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尴尬的现实——现在的小学生对音乐课不是特别感兴趣,就连音乐教师自己都承认音乐课不好上,老师们绞尽脑汁设计了有趣的教学环节想带动学生的情绪,可是到头来却没人理睬你,原因何在?其一,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欠缺,理解能力不足,对音乐有“完全不熟悉”的陌生感。这种陌生感便是学生与音乐作品之间的心理距离,心理距离越大,也就越没有兴趣,难怪那些被世人公认为美妙的音乐,在某些学生听来也是不屑一顾,“无动于衷”的。其二,教师缺乏对感性这一概念的正确理解,忽略学生的感受。从感性这一概念仍然有感觉和感受之分,感觉是被动的、无感情的接受,而感受则是主动的,有感情的投入。在学习音乐时,不论学生有没有兴趣,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都会打开录音机让学生听音乐,使学生常常处于不情愿6/1的被动阶段即感觉阶段。由此可以看出施教者从主观上忽略使受教者处于被动状态,有感情投入的一面,了受教者主动、停留在感觉阶段。其三,由于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的陈旧,造成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在学习音乐中过多地强调学习技术,为认识乐谱,每一20课必练枯燥的视谱或干巴巴地点唱音符,有的时间长达分钟,从根本上变成了强技术操练。错误地将学习识谱变成学习音乐的首要任务,把会不会识谱做为衡量一个人懂不懂音乐的标准,偏离了音乐教育的方向。而且由于纯技术的训练带有一定的强迫性,迫使学生产生对学习音乐的厌烦心理,以至丧失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和信心。以上原因的探究,我们已清楚地看到施教者与受教者两方面的不协调,主观认识的偏颇以及实际操作中的盲目性,形成了学生与学习音乐之间的盲点:即心理距离,也就是学卡格安.正如心理学家舒帕尔生对音乐没有兴趣的根本原因。在观察儿童的行为时发现:“在那些十分熟悉的事物面前,儿童们总是表现得心灰意懒,毫无兴趣,他们仍显得无动于衷,只有那些与他们熟悉的事物有所不同,但又看得出与他们有一定联系的事物,才能真正地吸引他们。”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寻找那条“与他们熟悉的事物有所不同,但又看得出与他们有一定联系的事物”的纽带,巧妙地将学生与学习音6/2乐拉近,连接在一起,排除心理距离这一障碍,使学生获得良好的音乐感受,逐渐地喜欢音乐。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他们的音乐学习兴趣,我们感到必须要摸索出一套符合小学生心理和生理的音乐教学方法,以促进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和研究,我们提出了小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这一课题。研究的方法:、文献资料法:在课题的准备阶段,主要收集各种教学参1考书,集中搜集关于提高学生兴趣的方法,然后运用于实验课教学中,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课题研究前提,采用不同规模、方法的调查法。2、调查法:针对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进行调查。研究中期,主要调查学生对实验课的反应,调查学生喜欢什么类型的音乐课。最后一次调查,是对选定的年级和班级进行对比调查。、个案研究法:选定几个具有大部分学生共同点的学生,3进行观察,谈话调查,研究归因,探索如何提高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总结法:确定研究专题,指定研究方案和计划,平时注4意积累资料,研究过程中撰写阶段性研究总结,上交教研室,研究结束,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研究的步骤:6/362013.2013时间:.3—第一阶段: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学习相关音乐教育理论和《课程标准》,结合课程教材1改革要求,研究“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调查分析,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现阶段小学音乐教2育现状及当前教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学生提不起兴趣的主要原因。、撰写课题方案。312.6—2013第二阶段:实施研究阶段:时间:2013.、外出学习交流、本校经验交流;1、整理出小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培养的教学目标、方法、评2价的初稿;3、组织教学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