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的探索低年级学生年龄小,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差,“解决问题”方面的知识更是低年级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从四方面进行阐述。首先积极引导学生对数学信息进行筛选。其次,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再次,教师要注重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开放性。最后,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检查习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在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便是其中之一。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存在加减乘除法不分,题中的数学信息乱用一通的现象,加之学生年龄小,逻辑思维还比较差,因此,“解决问题”已成为学生学习中的“拦路虎”。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针对课程标准对解决问题第一学段提出的目标,结合平日教学,我们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一、引导筛选,获取有用信息在现行的新课标教材中,新教材为儿童创设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选择恰当的方式展示这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并对所有信息进行筛选、提取,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形成善于捕捉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1、从问题入手,找出与问题相关的数学信息。例如,在教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小熊购物”一课时,问题(1)我买4个面包和1瓶饮料该付多少元?通过学生的自主练习,发现许多学生将题中的信息乱用。我问学生为什么用到其他的信息?学生无语。可见,学生根本就没有“钻”进题意中去。我让学生再次读题后问:买4个面包和1瓶饮料只需要那两条数学信息?学生这才明白与面包和饮料的单价有关系,与饼干、花生、糖果的单价暂时无关。问题(2)小熊有20元,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元?师:买3包饼干需要多少元我们要知道谁的单价?教师随后让学生独立练习3包饼干应付多少元,师:20元钱,应找回多少元?要用什么方法计算?生:减法计算。师:与哪两个数据有关系?……诸如这样的提问与引导在解决问题时很有必要,它可以在解决问题之前就为学生排除无关信息,解决问题疏通道路。2、从条件出发,找出关键句,进行“铺桥搭路”。教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加减乘除混合运算这一单元时单元时,许多解决问题需要按照题中叙述的前后顺序解决比较容易理解。如:我带了100元钱,买了一袋大米,剩下的钱可以买几桶方便面?方便面每桶4元面条每袋6元大米每袋64元这种类型的题通常先组织学生读题,在每读到有“变化”的语句时,引导学生划出关键句,然后再往下进行。上面的这道题当学生读到“买了一袋大米,剩下的钱”时停下来,让学生展开讨论与计算“剩下的钱”如何去解答。学生很快就做出了计算:100-64=36(元)。接下来教师再让学生解答“剩下的钱可以买几桶方便面?学生计算:36÷4=9(桶)这种由前往后一步一步去计算的方法,使得解决问题也就水到渠成了。3、特殊题型,排除“干扰”“捣乱”信息。在数学教材中,有一些应用题故意设置了一些从属干扰学生思维的无关信息这就要求学生能独具慧眼删除题中的无用信息。如,有这样一道题:爷爷有50元钱,买了一个杯子和一副眼镜,用去多少元?杯子9元眼镜25元许多学生列式:50-9-25=16(元)。纠其原因是因为学生不读题,不审题造成的,在加之学生受常规思维的影响:总认为题上给定的数据就一定要用上。二、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关键的落脚点是要让学生选对正确的计算方法。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讲,至少要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求“一共”就要用“加法”,求“还剩”就要用“减法”这样最简单的思想。可是对于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单靠这样的讲解与灌输显然是没有效果的,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知识真正的内化与理解。在教学中,我尝试以下方法,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