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高声朗读的好习惯南宁沛鸿民族中学梁丽芳文学家巴金说:“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哲学家爱比克泰德说“是否真有幸福并非取决于天性,而是取决于人的习惯”,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什么是习惯?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在什么情况下就按什么规则去行动。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的与智力因素有关,80%的与非智力因素有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这些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可见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成长、成功都有很大的作用。《中学德育大纲》确定的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中学德育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同样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总目标中也提出了要“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则是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基本理念,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意的活动,其表现形式为用响亮、清晰的有声语言来转换书面的文字语言。我们除了要求学生利用好早读、午读、课前三分钟的时间读书之外,更强调要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地高声朗读,体现出真正意义上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和“书声琅琅”的状态。高声朗读不仅仅是口头的运动,它是一种综合思维调动的枢纽,是神经系统激活的有力工具。眼睛盯着文字,通过大脑识别,然后口头大声朗读出来,检查是否对文字能准确反馈。这本身需要一连串的运动配合,没有专心致志的注意力是很难做到的。大声朗读独特的功效在于“大声”,它可以进一步促使学生专注,同时读出来的声音又传回自身耳朵,排除外界对他的干扰,强化记忆,使读者对内容理解更专注、更深入。一个人放声朗读,达到陶醉、忘我,甚至痴狂的地步,促使自我以一种专心致志的状态来理解课文,层层品味,熟背内容,吸精取华。难怪朱熹说:“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后,理自见得”。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学校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或六县,他们的性格都比较内向,普通话不太标准(夹壮口音比较多),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也比较差,在一个班集体里面自卑感比较强。通过一个学期的高声朗读,学生抓住一切朗读的机会,在朗读中思,在朗读中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朗读中领悟文章情感,在朗读中体味语言表达的优美,在朗读中进行语感的培养和语言的积累,在朗读中学习总结并实践着自我阅读课文的方法,在朗读中学习他人的作品,完善自己的作文。最后我们惊喜地发现,这些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表达与写作能力都得到很大的提高,人也变得开朗、大胆、自信了,学习的兴趣、劲头也更大了,形成了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