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通风基本基础知识测试题一、填空题1.1标准大气压=101325Pa=760mm汞柱≈10m水柱。2.全面通风应尽量采用自然通风,以节约能源和投资。当自然通风达不到卫生要求时,则采用机械通风或自然和机械相结合的联合通风。3.凡是散发有害物质的作业场所,应优先考虑布置局部通风系统。4.全面通风的效果取决于通风换气量和车间内的气流组织两个因素。5.排放污染物企业布置在当地夏季最小频率风向的被保护区域的上风侧,符合防护距离要求。6.厂区总平面布置:生产区选择在易扩散污染物地段,布置在全年最小风频的上风侧。非生产区布置在全年最小风频的下风侧,辅助生产区布置在二者之间。7.高温车间纵轴与夏季主导风向夹角大于45°,热源尽量夏季主导风向下风侧。8.当机械通风系统采用部分循环空气时,送入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气体、蒸汽及粉尘的含量,不应超过规定接触限值的30%。9.夏季自然通风的进气窗其下端距地面不应高于1.2m,以便空气直接吹向工作地点。冬季自然通风用的进气窗其下端一般不低于4m。如低于4m时,应采取防止冷风吹向工作地点的有效措施。10.当工作地点气温≥35℃时,应采取局部降温和综合防暑措施11.高温的测量:常年从事高温作业,在夏季最热季节测量,不定期从事高温作业,在工期内最热月测量;从事室外作业,在最热月晴天有太阳辐射时测量。12.当空气温度低于5℃和高于35℃、大气压低于98.8kPa和高于103.4kPa,在计算空气中有毒物质浓度之前,必先将采集的空气体积换算为“标准采样体积”。13.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应布置在当地夏季最小频风向的被保护对象的上风侧。14.厂区总平面布置:生产区宜选在大气污染物扩散条件好的地段。15.高温、热加工车间或有特殊要求和人员较多的建筑物应避免西晒16.控制或消除有毒有害物质、保障达到接触限值的根本措施是去毒害化或低毒害化。17.设置集中供暖且有排风的生产厂房及辅助建筑物,应考虑自然补风的可能性。当自然补风达不到室内卫生和生产要求或在技术、经济上不合理时,应设置机械通风系统。排风罩按工作原理可分为密闭罩、柜式罩、外部罩、接收吸气罩、吹吸罩等;按用途可分为除尘罩、排毒罩等。18.室内通风量的测定,通常采用示踪气体法,使用SF6作为示踪气体时,其释放量以0.5~1g/m3为宜,使用CO2作为示踪气体时,其释放量以2~4g/m3为宜。19.通风除尘管网在布置时,要考虑尽量减少弯头的数目,弯头的曲率半径一般应取管道半径的2~2.5倍;三通应设在渐扩管处,其夹角在30~45o。20.全面通风的评价指标有全面通风量、换气次数和气流组织,局部通风的评价指标主要有控制风速(控制点、面风速)。二、选择题(单选)1、表征微小气候状态的物理量是(A)A、温度B、相对压力C、绝对湿度D、焓2、反映除尘器性能的状态参数是(B)A、漏网量B、除尘效率C、体积与形状D、性价比3、测定风速的常用仪器是(A)A、翼式风表B、皮托管C、U型管D、热球仪4、间接测定通风阻力的常用仪器是(B)A、翼式风表B、皮托管C、U型管D、热球仪5、高温测量高度正确的是(D)A、立姿作业时,测定高度为1.2-1.5mB、坐姿作业为1.0mC、作业人员实际受热不均匀时,应分别测量头部、腹部和踝部,坐姿作业为1.7m、1.1m、0.1mD、作业人员实际受热不均匀时,应分别测量头部、腹部和踝部,坐姿作业为1.0m、0.5m、0.1m6、工业的无害化排放是通风防毒工程必须遵守的重要准则,下列方法中,不适用于有害气体无害化净化的是(B)A、吸附法B、燃烧法C、静电法D、稀释法7、空气调节车间,应保证每人每小时不少于(B)的新鲜空气量。A、25立方米B、30立方米C、35立方米D、40立方米8、地下矿山作业时,应保证每人每分钟不少于()的新鲜空气量。A、3立方米B、4立方米C、5立方米D、6立方米9、地下非煤矿山作业时,人员活动空间中的最低风速(A);有毒作业车间的排风罩口的控制风速宜为(D)左右。A、0.15m/sB、0.25m/sC、0.5m/sD、1m/s10、化工企业产生有毒气体的设备应布置在厂房的(D),并做通风、排毒或防腐处理。A、上风向B、死角处C、几何中心D、下风向11、低温作业是指(D)。A作业场所平均气温≤0℃B作业场所平均气温≤1℃C作业场所平均气温≤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