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2014编号游仙区教育科研课题申请·评审书申请类别□重点√一般课题名称建立家校园共同体促进幼小衔接的实践研究选题分类C基础教育研究课题负责人赵素芬负责人所在单位绵阳市开元实验幼儿园填表日期2014.11.10绵阳市游仙区教育研究室制2014年9月负责人承诺本人自愿申报绵阳市游仙区教育科研课题。我承诺对所填写的《游仙区教育科研课题申请·评审书》(以下简称《课题申请·评审书》)所涉及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如果获准立项,我承诺以《课题申请·评审书》为有约束力的协议,接受游仙区教育研究室及其委托机构的管理,遵守《游仙区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认真开展研究工作,达成研究目标,完成研究任务,取得预期研究成果。游仙区教育研究室有权使用本表所有信息。负责人(签字)年月日四、课题论证(一)主要问题界定一、对幼小衔接概念的认识(一)幼小衔接的概念幼小衔接指:幼儿进入小学前家长、学校、幼儿所参与的活动,可视为是为帮助幼儿衔接幼儿园和小学前后学习环境所需付出的准备。幼小衔接可分为两种:即广义和狭义广义:指幼儿进入幼儿园后,自幼儿园的三年成长学习过程,都可以看成是幼小衔接工作,都是为幼儿上小学打好基础。狭义:指幼儿在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幼儿园老师、小学教师、家长所采取的一系列教育活动,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强化幼小衔接工作。针对幼儿园方面所做的工作,怎样与小学实行无缝连接,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共同体:是指在共同条件下.为共同的目的结成的集体。家校园共同体则是指,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媒介,以实现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顺利过渡为目标而形成的集合体。(二)、理论依据1、新《纲要》总则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2、《幼儿园工作条例》中指出:“搞好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工作,为入小学做好准备,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任务,是衡量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避免“小学化倾向”。二、拟研究解决的问题自《指南》2012年10月颁布以来,我园深入解读落实指南精神,努力解决“幼小衔接”问题,避免幼儿教育小学化,通过以前的一些研究,我们体会到“幼小衔接”问题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的问题,我们在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相应的成果,使幼儿在入学的衔接上获得了不少的帮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家庭、小学、幼儿园之间衔接联系不足,造成断档、脱节等现象,具体表现在:1、幼儿园老师和小学老师之间的沟通仍然不够这主要是指在教育观念上的沟通不够。由于时间有限等多方面因素,在教学方法、教育目标等方面幼儿园和小学还没有很好的沟通与研讨,而且教师们在教育观念上仍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主要是对待孩子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幼儿园的教师多是在自己的教育方法上找问题,而小学教师多是以教学内容和课堂要求为中心,找孩子和家长方面的问题,这是造成许多幼儿入学后不适应的主要问题。同时,由于沟通不够,体现在幼、小教育在作息时间安排、组织教育、教学活动、评价儿童发展水平的途径、方法等方面悬殊太大,要求儿童爬的坡度太高,使儿童不得不去适应一种跳跃式的发展模式,而不是循序渐进地向前发展。2、幼儿对学校了解不深入,情绪情感落差较大幼儿在幼儿园中可随意选择多种材料进行探究,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能力发展的活动,在活动中感到快乐。教师给予每名幼儿自主表现的机会,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及时关注幼儿的情绪反应,并教给幼儿调控的方法,在这种宽松、轻快的环境中,幼儿情绪愉悦。这与小学后比较紧张、较有压力的环境形成了对比,上小学后硬件环境发生改变,由幼儿园中自由、童话般的教学环境变为一人一桌的排列式课桌;由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学习内容改变为有极强秩序感和明确知识性的的课堂教学。这样一些改变造成了部...